“目前,我們正加緊對大型散貨氨燃料船的研發制造,預計今年6月份就能交付首艘氨預留21萬噸散貨船。”中國船舶集團青島北海造船有限公司(下稱“北海造船”)相關負責人對經濟觀察網記者表示。
6月17日至6月21日,“行走先行區 看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主題采訪活動走進濰坊、煙臺、青島、日照,圍繞推進高水平開放和高質量招商引資,對這4個城市的跨國企業、外資企業和開放合作平臺進行觀摩。北海造船是青島站的重點觀摩企業。
1898年,北海造船還是一個小型修船所,以修造小船艇為主,造船是其“短板”。2004年,整體搬遷至新海岸新區的海西灣以后,北海造船歷經多次擴建和資源整合,不斷優化造船、海工、修船能力布局,實現了“建大塢、造大船”的愿望,成為了中國最大的現代化造修船基地之一,山東省船舶行業的發端和青島市海洋裝備產業鏈“鏈主”企業。
目前,北海造船廠區占地面積約450萬平方米,由造船、修船、海工、船艇四大功能區組成。造船區年造船能力318萬載重噸;海工區年產1艘30萬噸FPSO和1座半潛式平臺;修船區年修船能力220艘;青島北海船艇年救生艇生產能力500艘。
散貨船、集裝箱船和油輪被譽為世界三大主流船型。以前,北海造船的強項是散貨船,常年保持超大型礦砂船全球業績第一和大型散貨船市場占有率全球第一。近年來,北海造船在高附加值船型上的布局逐步深入,集齊了造船工業的散貨船、集裝箱船和油輪三大主流船型,已形成以大型礦砂船、大型散貨船為主,集裝箱船、油輪同步發展的多元化產品結構布局。
目前,北海造船手持新造船訂單為70余艘,其中包含40余艘21萬噸散貨船、5500TEU(集裝箱計量單位)集裝箱船、31.9萬噸超大型原油船、2艘10萬噸養殖工船、9.35萬噸浮船塢和12萬噸浮船塢,訂單總量排到了2028年。
北海造船訂單不僅“量大”,且“質高”。“目前,公司90%的訂單客戶都是國際高端企業,”北海造船相關負責人對經濟觀察網記者介紹,“船舶海工項目接單交付周期跨度較長,存在周期性滯后的特點,與優質的傳統企業合作,可以減少訂單風險,提高企業聲譽。例如,在前期的船舶建造合同生效后,株式會社商船三井、新加坡東太平洋航運有限公司等航運巨頭紛紛追加訂單,體現了他們對北海造船設計和建造能力的信任。”
圍繞新質生產力、綠色低碳等國際國內重點關注的方向,近年來,北海造船已從傳統柴油機向新能源動力船舶轉型,新能源動力船舶新造船訂單有60艘,覆蓋了LNG(液化天然氣)、綠色甲醇、氨燃料等,綠色船型覆蓋達84.5%。
其中,21萬噸LNG雙燃料動力散貨船是北海造船新一代“綠色環保”船型,該船具有更好的燃油、燃氣經濟性,EEDI(船舶能效設計指數)低于基線值約44%,硫氧化物排放降低90%以上,氮氧化合物排放降低20%以上。在氣體模式下,該船可滿足中澳航線兩個往返航次續航力要求。21萬噸氨雙燃料/氨雙燃料就緒散貨船總長300米,型寬50米,型深25.2米,結構吃水18.4米,航速14節,可達到EEDI指標第三階段的要求,同時滿足氨燃料預設需求,后期將配置氨燃料主機及2個3000立方米氨燃料C型罐,確保可采用氨燃料實現船舶全生命周期“零碳”運營。
攜手中船船舶設計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北海造船已實現了全球首型32.5萬噸甲醇雙燃料/甲醇ready超大型礦砂船VLOC研發;完成了山東省首型31.9萬噸超大型原油輪的研發,并獲得全球頭部船東5條實船訂單,實現了青島市乃至山東省超大型油船訂單零的突破;交付了山東省首艘21萬噸LNG雙燃料動力散貨船,引領了大型主力船舶綠色低碳發展方向。
北海造船相關負責人對經濟觀察網記者表示,下一步,北海造船將積極探索新替代燃料動力方向的研發和應用,做好新材料、新技術專題研究并逐步推廣應用,搶占先發優勢,提高生產效率和能源使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