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獲取未來競爭新優勢的關鍵領域。“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戰略性...
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獲取未來競爭新優勢的關鍵領域。“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2016年12月19日,國務院下發的《“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同時為進一步發展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車、新能源、節能環保、數字創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更廣領域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建設制造強國,發展現代服務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支撐。《經濟》記者將梳理和分析2017年環保和新材料兩大領域的發展趨勢,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
環保產業的困境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環保產業正在快速地成長壯大,但相對于其他行業,依然很弱小。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北京大學環境學院兼職教授傅濤在接受《經濟》記者采訪時表示,因受制于政府的積極性和民眾的參與度等,不僅產業規模小,在管理水平、服務水平、人才結構、薪酬結構、收入水平等方面與其他產業也差距較大。
環保產業在達標過程中起起伏伏。“標準提高了,就成了一個運動性產業。標準發布了,便一哄而散。監管加強了,又一哄而上。”此外,產業的主體分散在不同領域,被政策驅動著,導致其一直以成本為中心。從某種程度上,環境產業成了偽產業,甚至在5年前,它是不被資本市場關注的產業。目前環保產業的困境體現在,以成本為中心,環保是沒有地位的。如果經濟困難,地方政府和企業首先要削減的是成本,這對環境產業的發展十分不利,也讓環保產業陷入了行業地位、資金保障、政治前途不明的困局。
創新商業價值
傅濤表示,在“十三五”期間,環境產業的交易側將進入基于價值交換的商業模式時代,并將以大企業為中心,將形成10-20個產業航母戰斗集群。
當前環保公司只做了20%-30%的環保需求,其余70%-80%的需求沒有主力公司在做。不是企業不想做,而是沒有商業模式。例如,水的領域有二三十個細分領域,而供水里面包括水庫、飲用水、再生水等。除了市政污水外,還有海水淡化、雨水、海綿城市等。同時,《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還提出了農業部分、工業廢水、園區廢水,甚至沿海廢水等一系列的環保問題,這些領域此前都沒有得到治理。
在固體廢棄物處理方面涉及領域更多,固廢包含三四十個領域,因為固廢屬于物質,所以流通以后上游可以向收運行業延伸,下游可以向地溝油等出口延伸,其中又有很多細分領域,都沒有很清晰的商業模式。
環保企業應在商業模式的創新上找到屬于自己的藍海。企業需要發現新的市場,需要做差異化的產品,才能獲得高利潤。傅濤認為,環境產業到了認真思考商業模式的時代。
傅濤告訴記者,大部分的環保領域仍有待開發,好的企業在于用商業模式創新,迎接新的時代,進入新的領域。“創新的核心是連接生態價值,一是連接自然生態價值,二是連接生態資源。”創新商業模式的關注點是聚焦客戶群,挖掘利潤池,利潤池的來源很大程度來自生態。正如赤壁之戰中,功勞最大者是周瑜,而諸葛亮因“借東風”功勞第二,他做的事情就是連接,是投入最少卻收獲最多的人,這也是對環保產業發展的一個啟示。
環保產業的新機遇
《“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指出,要加快發展先進環保產業。大力推進實施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推動區域與流域污染防治整體聯動,海陸統籌深入推進主要污染物減排,促進環保裝備產業發展,推動主要污染物監測防治技術裝備能力提升,加強先進適用環保技術裝備推廣應用和集成創新,積極推廣應用先進環保產品,促進環境服務業發展,全面提升環保產業發展水平。到2020年,先進環保產業產值規模力爭超過2萬億元。
隨著環保治理需求的不斷釋放,從市場空間來看,中國的環保產業市場會逐步打開,成為全球最大的產業市場;另外,中國特有的體制將推動A方陣(重資產環境集團)快速發展。中小企業會逐漸聚合,形成強大的勢力族群,大企業將帶頭建立航母戰斗族群模式。另外,在“一帶一路”戰略的推動下,“十三五”期間,中國環保產業的國際化之路將更寬更廣。
在新一輪的經濟轉型下,交易結構、經濟發展模式都在發生變化,這也給環境產業帶來了危機,包括地方政府的危機,排污企業的危機和治污企業的危機。與此同時,國家大力推廣PPP模式,使整個環境產業的競爭者更加多元化,競爭也更加激烈。環境綜合治理(區域)將是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
借力資本的東風
2016年3月2日,北京控股在慕尼黑正式完成對德國EEW廢物能源利用公司100%股權的收購,收購價為14.38億歐元,開啟了我國環保企業大型國際化收購項目的序幕。
傅濤指出,2017年環保并購市場將持續火熱。在大資本時代的背景下,在市場搶占加速,項目利潤壓縮的情況下,收并購成為企業發展擴張的重要手段。無論是野蠻人跨界,產業鏈的延伸布局,還是企業的海外并購,資本的運用在環境產業必將加速上演,資本的力量也必將為環境產業發展插上翅膀,助力環境產業成長壯大。
對于環保產業的影響,首先是國際化,體現在環境資產的收購并購,環境技術的收購并購上。二是產業整合加劇,橫向整合主要發生在A方陣,主要是大A對小A的整合;縱向整合上,主要以危險廢棄物、餐廚等為核心進行產業布局的縱向整合。
未來環保行業集中度將繼續提高,在整個“十三五”時期,環保企業“大吃小”的并購模式將持續。但是,隨著環保行業越來越成熟,“野蠻人”進入環保行業的難度也逐漸增加。隨著環境產業國際化的趨勢以及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大量的國際并購也將愈發激烈。
新材料產業良好開局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從2016年年初發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到年中發布的《關于加快新材料產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均明確提出要加快突破新材料領域核心技術,支持新材料產業發展壯大。在這些利好政策的刺激下,2016年我國在石墨烯、第三代半導體、高端碳纖維等重點新材料技術取得突破進展,新材料產業化應用規模逐步擴大,呈現出良好的開局。
近期發布的《“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為新材料產業明確了發展目標,并指出要提高新材料基礎支撐能力。順應新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綠色化發展趨勢,推動特色資源新材料可持續發展,加強前沿材料布局,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重大工程建設需求為導向,優化新材料產業化及應用環境,加強新材料標準體系建設,提高新材料應用水平,推進新材料融入高端制造供應鏈。到2020年,力爭使若干新材料品種進入全球供應鏈,重大關鍵材料自給率達到70%以上,初步實現我國從材料大國向材料強國的戰略性轉變。
新材料產業將呈現快速增長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原材料工業研究所副所長曾昆告訴《經濟》記者,預計2017年,全球經濟形勢依然復雜多變,存在較多不確定性,我國經濟緩中趨穩的基本態勢不會改變,系統性風險仍然存在。在創新等五大發展理念的指引下,供給側改革縱深推進,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會擴大,經濟增長將繼續沿著提質增效的內涵式增長方向發展。在此背景下,我國新材料產業將呈現多點突破、快速增長的發展態勢。
從產業總體來看,新材料產業將繼續保持快速穩定的增長,增速不低于20%,產業規模有望突破3萬億元。這主要是受益于以下因素:一是有力的政策支持。《指導意見》加強了對新材料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明確了新材料產業發展方向和重點;未來將要發布的新材料產業“十三五”規劃將細化新材料領域的重點工作,以下游應用為牽引,加速推動新材料的市場化應用。二是強勁的下游需求。新一代電子信息、航空航天裝備、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的快速發展將顯著增加對新材料的需求,綠色化、智能化、復合化、低成本化的新材料將成為發展主流。三是先進的技術支撐。《“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明確提出要發展材料基因工程,轉變新材料研發模式,在5類典型新材料的應用示范上取得突破,力爭將新材料研發周期縮短一半,研發成本降低一半,同時重點發展先進結構材料技術、先進功能材料技術等。新材料技術的突破發展必將推動新材料產業的變革。
石墨烯仍是備受關注的新材料
《“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指出,要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研發。突破石墨烯產業化應用技術,拓展納米材料在光電子、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的域應用范圍,開發智能材料、仿生材料、超材料、低成本增材制造材料和新型超導材料,加大空天、深海、深地等極端環境所需材料研發力度,形成一批具有廣泛帶動性的創新成果。
曾昆表示,從重點領域來看,石墨烯作為近年新材料領域最受關注的材料,仍將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隨著石墨烯制備技術的不斷改進,石墨烯生產成本有望進一步降低,下游應用領域有望逐步打開局面,部分石墨烯企業有望實現盈利,石墨烯行業的兼并重組將穩步推進。以碳化硅、氮化鎵為代表的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加速發展,在光電子、電子電力等領域逐步形成規模化、產業化應用。金剛石、氮化鋁和氧化鋅等材料技術逐步成熟,有望取得新突破。
航空航天用高溫合金受益于大飛機的交付,將迎來爆發式的增長。汽車用高溫合金在汽車發動機需求增長的帶動下將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電力、能源用高溫合金將保持相對平穩的增速。碳纖維產能將進一步釋放,碳纖維生產技術和工藝不斷進步,碳纖維生產成本有望進一步降低,應用領域逐步擴大并逐漸向下游高附加值應用領域延伸,大飛機、汽車輕量化、風電領域碳纖維需求將有所增加。隨著新材料應用技術的不斷突破,它們將在不同領域發揮出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