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經濟進入了新的歷史起點。需要在這種新的歷史起點上謀劃十三五期間的經濟社會發展。1、建立以中國為主導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十二
我國經濟進入了新的歷史起點。需要在這種新的歷史起點上謀劃十三五期間的經濟社會發展。1、建立以中國為主導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十二五期間世界經濟跌宕起伏,總體上處于衰退和蕭條狀態。十三五期間有可能迎來溫和復蘇回升的世界經濟。世界市場需求也可能回升。然而,世界經濟依然充滿變數,難以擺脫低速增長狀態。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各類發展中國家經濟體中的主導作用非常明顯。
2、轉向適應經濟新常態的經濟發展方式
我國在過去30年的平均增長速度接近10%,從2012年起增速正式告別8%的快速增長。預計在十三五期間我國的平均增長速度保持在7%上下。這種速度在世界范圍稱為中高速增長。
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是新常態。其意義是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結構優化升級、增加人民福利留出空間。經濟下行不是新常態,如果速度持續下行,不但中高速增長不能維持,還可能帶來系統性風險。因此在近期國家的宏觀政策重點是穩增長,著力實體經濟的止跌并回升。進入十三五后,國家宏觀政策的重點需要轉向調結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才是在十三五期間保持中高速增長的根本。
3、創新驅動產業結構中高端化
我國產業結構由中低端轉向中高端的目標,除了在提高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的比重推動三次產業結構水準進入中高端外,制造業的中高端突出在三個方面:一是產業類型進入中高端,包括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化解過剩產能,淘汰高消耗、高污染產能。二是各個產業采用新技術,包括信息化,互聯網+,智能化+和綠色化等。三是高科技產品進入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改變高產值、低收益的狀況。
4、建設和完善國家創新體系
由于物質資源供給已經無法支撐十三五期間這么大規模的中高速增長。十三五期間的發展方式必須轉到創新驅動。十三五期間的科技創新要有國際視野,要跟蹤全球科技發展方向,在一些領域需要與發達國家進入同一創新起跑線,努力實現趕超,而在一些關鍵領域力爭縮小差距,努力形成與發達國家較勁的競爭優勢。
現階段的創新不僅要市場導向,還要有科學新發現導向。轉向創新驅動關鍵是建設和完善國家創新體系,涉及知識創新體系,技術創新體系以及兩者的有效銜接。需要培育兩大創新體系的主體,前者的主體是大學和科學院,后者的主體是企業。將兩者集成和銜接的主體是政府。三者協同發力就形成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機制。顯然建設和完善國家創新體系的關鍵是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
為實現十三五期間轉向創新驅動發展方式,需要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氛圍。其含義就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費爾普斯所說的,“現代經濟把那些接近實際經濟運行、容易接觸新的商業創意的人,變成了主導從開發到應用的創新過程的研究者和實驗者,而科學家和工程師往往被他們召集過來提供技術支持。”
5、補“五化同步”的短板
中國特色現代化是新型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的現代化。在近期的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又增加了一個綠色化。這樣,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是“五化同步”。
十三五期間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需要補“五化同步的”的短板。著重點在兩個方面:一是加快推進三農現代化;二是大力度推進綠色化。
6、化解新常態下的經濟社會風險
伴隨著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再加上經濟下行的壓力的不斷加大,經濟運行中風險的滋長、轉移和積聚將對十三五期間經濟平穩運行產生新的風險,特別是產能過剩風險、中小企業資金鏈斷裂、違約和倒閉引發的局部性金融風險,房地產市場走勢分化引發的風險,以及財政收入增長放緩、地方償債能力減弱的地方債務風險等等。再加上網絡傳播等原因會無限放大風險,有可能產生一系列的社會沖突。
需要構筑風險防范機制,保證國民經濟平穩有序運行。其途徑包括:通過全面依法治國,建立法治化的營商環境。健全和完善市場規則,以制度建設防范和化解系統風險。在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形成合理的投資結構。關注產能過剩形成的行業風險,虛擬經濟形成的局部性金融風險,房地產市場分化引發的泡沫風險和財政收入放緩形成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控制地方融資平臺增量債務,完善融資平臺法人治理結構。建立誠信體系,防范信用風險和道德風險。應該分步驟地逐步控制資產價格上漲,有效管理通貨膨脹預期。宏觀調控力度要精準。特別注意以民生改善化解社會矛盾。
7、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十三五”時期要以經濟體制的全面深化改革為重點和主軸,努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上的突破,以此牽引和帶動其他領域改革。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現階段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心還是經濟體制改革,核心是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改革的重要方向,一是進一步給市場放權,取消和下放應該由市場決定的行政審批權。二是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三是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在國企改革、民間投資及建立混合所有制等領域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四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涉及市場治理體系、政府治理體系和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如果說過去30多年的改革重在破的話,現階段的改革則要注重“立”: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體制機制,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如果說過去30多年的改革主要是“摸著石頭過河”的話,現階段的改革則要注重頂層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