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月5日,我國光伏龍頭企業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國家開發銀行批準了其總產能為8兆瓦的兩處太陽能電站15年的項目貸款,這兩個電站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為賽維LDK全資...
1月5日,我國光伏龍頭企業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國家開發銀行批準了其總產能為8兆瓦的兩處太陽能電站15年的項目貸款,這兩個電站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為賽維LDK全資所有。同時,國開行還批準了賽維LDK擁有其大部分股權的Solar Power有限公司為期2年的建設融資。
此前1月4日,賽維LDK還宣布已通過其德國控股有限公司,與在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德國Sunways AG簽訂了一份投資協議,將取得Sunways AG法定資本增加后約33%的股份。在增資活動中,賽維LDK通過現金及以實物償付方式總共將認購Sunways AG發行的579萬股新股。
剛剛過去的2011年是中國光伏行業的“寒冬”。擁有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等產品生產銷售的光伏全產業鏈的賽維,也在二三季度出現虧損,并因資金鏈壓力而出現破產保護傳聞。新年伊始,賽維卻動作頻頻,大舉擴展,其意欲何為?就此,新華社記者對賽維董事長彭小峰進行專訪發現,寒冬中那些敏銳的中國光伏企業,已經嗅到了冰雪覆蓋下的機遇。
“成本之戰”應對“最大困難”
占中國光伏出口市場近70%的歐洲遭遇債務危機削減光伏安裝補貼,而第二大市場日本由于遭遇地震,需求減緩。與此同時,美國、印度等國家相繼向中國光伏發起“雙反”調查,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延伸至新能源領域,更讓中國光伏企業“雪”上加“霜”。
數據顯示,2011年,全球多晶硅、硅片、電池片和組件的價格分別下跌了超過50%、57%、55%和31%。因此,來自產品價格大幅下跌的挑戰,被彭小峰稱為當前行業和企業的“最大困難”。
對此,賽維首先打響了“成本之戰”,通過降低成本來“對沖”價格下滑。作為賽維最早、也是最大的業務多晶硅片,其每瓦成本從2011年初的0.23美元降低到目前的0.18美元。這5美分的成本來之不易,卻收效巨大。對于賽維今年2.8GW的生產量來說,單就多晶硅生產就將降下1.4億美元的生產成本。而這還不是最后的目標,賽維硅片環節的非硅成本,在2012年還將進一步降到0.15美元每瓦。
“我們產業鏈的成本從硅料、硅片到電池組件,在全世界晶體硅領域成本已經是最低的之一。”彭小峰說,“成本之戰”不僅僅只在硅片一個環節上打響,作為為數不多的擁有光伏全產業鏈的光伏企業,賽維其每一個環節都做著同樣的努力。“只要產品價格一旦穩定下來,我們的規模優勢和成本優勢就能體現出來。”
“產業轉型”提升“持久競爭力”
但“成本之戰”的“戰果”,仍難抵消價格下跌的壓力。“2011年我們的產銷額幾近翻倍,但由于價格下滑超過50%,所以企業效益仍在大幅下降,以致公司在2011年二三季度出現虧損。”彭小峰表示。
長期的能源危機,預示光伏需求不滅。但在市場紛紛傳言光伏企業倒閉潮背景下,哪些企業能挺過冬天,如何防止在春天到來之前倒下?人們也在問賽維。對此,彭小峰說,2011年賽維利用市場價格低迷的“機會”,“倒逼”企業在技術、商業模式和市場上進行了積極布局,提升持久競爭力。
首先,推進生產技術進步。“特別是組件系統在整個行業里面我們基本上做到了非常領先。”彭小峰說,應用賽維組件系統的美國加州、非洲等國家和地區的發電水平目前已接近正常能源的發電水平,而“今后五到十年,賽維在我國也將逐步、大面積地讓太陽能發電接近正常發電成本,為我國的光伏行業乃至能源發展做出貢獻。”
其次,布局商業模式轉型。“原來可能是賣產品,現在還要更多地專注服務。”彭小峰說,“比如提供一套電力解決方案解決需求和服務的同時,也提供其它的融資、技術服務,讓單純的光伏產品變成一系列電力產品。”通過這種商業模式的轉型“可以獲得更多的消費者,更多的陽光需求、電力需求”。
第三,開拓中外新興市場。彭小峰表示,目前賽維一方面在拓展非洲、南美、印度等新興市場已取得很好的成績,逐步擺脫單純依賴幾個國家的市場情況;另一方面,也在響應國家的政策,積極參與金太陽工程、建設太陽能光伏電站。最近國家制定出臺了光伏上網標桿電價,未來國內光伏市場將逐步啟動,成為全球最大新興光伏市場。他說,事實上,光伏市場在向一個多元化的方向轉變,光伏裝機容量受單一地區政策影響的時代也將會過去,賽維正積極適應這一變化。
通過努力,2011年賽維的市場份額“逆勢擴大”。硅料從上年的5000噸增加到1.1萬噸,硅片從1800兆瓦增加大2800兆瓦,電池片從幾十兆瓦增加到600多兆瓦,電池組件也從360兆瓦增加到800兆瓦。
暫時的光伏危機 長期的能源危機
“光伏危機是暫時的,但能源危機是長期的”。彭小峰的自信更多的還來源于他對光伏行業未來的信心。他說,目前,太陽能在我國乃至世界的能源結構中還很低,未來只要占到10%的份額,就是一個巨大市場。美國、印度所以發起雙反調查,就是由于他們對這個產業未來的發展看得很重,想保護他們本國的光伏產業。
當前的光伏寒冬何時冰消雪融?彭小峰顯得既自信樂觀又審慎憂慮。他認為,對賽維來說,由于產業鏈、技術、品牌等的優勢,預計未來一兩個季度有可能走過寒冬。但對整個行業來說,還將受到國際國內宏觀經濟、美國國家選舉、政治以及國際資金鏈的影響,這個冬天可能還將持續一段時間。其間,行業洗牌將不可避免。“那個只要把產品生產出來就能賣出去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將是一個對技術、規模、品牌、成本要求更多的時代。”他說。
“但從更長期的、更廣闊的視野來看,光伏行業的寒冬終將過去。”彭小峰說,從全球范圍看,能源緊缺是個長期的課題。太陽能發電占全世界能源結構的比例會逐漸提高,未來的五到十年將達到10%。就國內而言,能源緊缺也是個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隨著我國上網電價政策的發布,國內市場正加速啟動。2011年,我國太陽能市場增長已經達到230%,預計2020年的裝機量達到50GW。
“太陽能是個利國利民利全人類的產業,但當前國內外的環境卻不夠寬容。”他說,我國的光伏產業是一個依靠民營資本自我運作,成長為可以與國際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并參與國際競爭的一個行業。對于一個目前固定資產投資近萬億元、吸納就業人口逾千萬的產業,對于一個在未來潛力無限的新能源產業,國家和輿論應給予更多幫扶和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