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步 特種材料產業基礎雄厚
之所以打出“世界硬質材料之都”的招牌,源于牡丹江有“底氣”。
牡丹江是中國磨料磨具行業最早發源地之一,目前,基地內共有80多家企業從事特種材料的開發和生產。目前在碳化硅和碳化硼材料、硬質合金材料、工業硅、金剛石薄膜等領域研究開發技術達到國內或國際先進水平。牡丹江金剛鉆碳化硼有限公司獨立承擔并完成了“核工業用碳化硼芯塊”國家科技“863”計劃,為中國核動力提供的特種核用碳化硼材料解決了國家重大項目的材料問題。目前,全市碳化硅、碳化硼等硬質材料產業產品品種由過去單一的碳化硼發展為碳化硅、碳化硼、工業硅、特種陶瓷材料及制成品等幾十個品種,其中,碳化硼粉體材料占國際市場的40%、國內市場的80%;工業制成品80%出口,占國際市場的15%、國內市場的80%。牡丹江是國際綠碳化硅粉體材料的最大出口基地,年出口量2萬多噸,占國際市場的60%。2010年全市特種材料產業實現銷售收入57.39億元,占全市工業銷售收入的12.1%。
牡丹江特種材料產業勢頭迅猛,2002年,被國家火炬計劃中心認定為國家火炬計劃牡丹江特種材料產業基地,2010年初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這也是我省目前僅有的三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之一。
造環境 搭建平臺加快基地建設
為實現牡丹江特種材料產業實現質的飛躍,牡丹江市提出“一年建成效、三年大發展、六年建設成新型特種材料產業化基地”的戰略發展目標,并采取了多種措施和保障手段。
建立科學的管理體制。依照“政府行為推動,企業行為實施”的模式,樹立“經營大基地”的思想,組成牡丹江特種材料專家顧問委員會,成立特種材料行業協會,建立牡丹江特種材料特色產業基地網站。
完善創新服務體系。依托國家級生產力促進中心、省級重點實驗室等,成立特種材料生產力促進中心,構建直接面向特種材料企業高新技術產品開發的公共研發平臺,把平臺建設成為輻射全國的行業技術服務機構。
拓展產業發展融資渠道。政府加大對特種材料產業的直接投入,建立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基金,對特種材料產業科技項目給予重點扶持,引導企業、社會資本和外資加強對特種材料產業的投資。推動銀企合作,爭取各類金融機構擴大對企業的貸款規模。
建立完善的人才支撐體系。積極鼓勵和支持特種材料企業與相關高校及科研機構合作共建研發平臺、研發基地,直接為企業提供孵化科技成果。加大企業建立博士后流動工作站和聯合工程技術中心的建設,加強特種材料領域的職業技術教育,培養一批適用型的技工隊伍。
開展科技招商引企。利用國家級牡丹江特種材料基地、國家級循環經濟園區等招牌和產品知名品牌,積極面向國際國內招商,培育和引進一批技術含量高、市場潛力大、帶動力強的特種材料項目。
明方向 五大領域拓展發展空間
牡丹江市確立了重點項目、重點企業、技術支撐和重點發展方向,在五大重點領域尋求突破。
在碳化硼、碳化硅粉體及其制品領域,確保牡丹江在碳化硼、碳化硅及其制品研究上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在硅基材料領域,積極組織吸收國際先進的旋轉及自動加料的工業硅爐的技術研發,與廈門大學合作開發新的太陽能電池用硅材料的批量生產技術,掌握太陽能電池組件的規模生產技術。積極組織高純硅及與之匹配的上下游相關產業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構建硅基新材料產業鏈。在硬質合金材料領域,重點發展采用電熱法生產鋁硅合金技術研究、開發硬質合金工具等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高、精、尖、特”等產品。在特種纖維及復合材料領域,積極組織以耐堿玄武巖為增強材料的復合材料、粉煤灰纖維特種紙開發及其應用研究,大力發展硅線石、玄武巖石材等新型非金屬優質礦物材料及其制品。在新型化工材料領域,重點研究開發高品質研磨碳酸鈣漿料,全鋼子午線礦山輪胎胎冠配方開發、新型骨架材料在全鋼絲子午輪胎中的應用,大力發展造紙工業配套用重鈣、輕鈣、瓜爾膠等產品,形成協調發展產業鏈。
牡丹江市提出,到2015年,實現基地總產出規模200億元,實現利稅36億元,形成具有行業重點支撐作用的國際化創新中心,將基地建設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和重要影響力的國家特種材料產業化集聚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