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毋庸諱言,技術上的瓶頸是中國機床企業國際化的最大障礙。而縱觀我國的機床發展史,技術依賴的痕跡也清晰可見。不少企業家也承認,跟蹤技術發展不了產業,況且產業的核心技術、特別是前沿和戰略...
毋庸諱言,技術上的瓶頸是中國機床企業國際化的最大障礙。而縱觀我國的機床發展史,技術依賴的痕跡也清晰可見。不少企業家也承認,跟蹤技術發展不了產業,況且產業的核心技術、特別是前沿和戰略高度的技術是引進不了的。如果一味跟蹤模仿,將會進一步拉大我國同世界先進水平之間的差距,并最終將形成技術依賴。 蘇聯援建時期,我國的機床工業處于起步階段,我們不僅學技術,連工廠的制度、標準等幾乎全盤沿用蘇聯的。此后,開始與瑞士等一些西歐國家建立聯系,購買他們的技術。
但大規模的技術合作,還是在改革開放之后。1979年8月,濟南第一機床廠與世界著名機床制造企業日本山崎馬扎克簽訂高速精密機床加工協議,開創了與國際技術合作的先河。這之后,當時機床行業100多家重點骨干企業都參與到這項以“引進—消化—吸收”為主要內容的“數控一條龍”科技攻關中。
不可否認,在20余年間通過消化吸收、合作生產等方式使得我國數控機床的設計和制造技術有了較大提高,國產機床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已達到62%,但對關鍵技術的試驗、消化、掌握及創新卻較差,陷入了技術依賴的泥潭。
且不說消化后技術水平能否迎頭趕上,單是引入的過程也是充滿坎坷。按照某些西方國家的相關法律和規定,部分機床制造的核心技術是禁止向中國輸出的。
據梁訓蠧介紹,1976年,他赴美采購三坐標聯動數控高精度重型機床,有關方面就提出其觸犯了冷戰時期對社會主義國家禁運的“恩巴柯條例”,最后才不得不升級到與美國防部、商務部、外交部局級官員談判才突破技術封鎖。
上世紀80年代,因一家日本企業在我國機床展上展示其五坐標數控機床而引起日本通產省的干涉,結果也是對方派人來華調研核實后才解決了爭議。不少企業家也承認,跟蹤技術發展不了產業,況且產業的核心技術、特別是前沿和戰略高度的技術是引進不了的。如果一味跟蹤模仿,將會進一步拉大我國同世界先進水平之間的差距,并最終將形成技術依賴。
如何擺脫技不如人的窘境?
從買技術到買公司是我國機床行業做出的嘗試。業內人士認為,依靠收、并購國際上行業領軍企業并獲取他人的核心技術,或許是“技不如人”的企業實現快速發展的捷徑。而且相對而言,并購國外機床公司比純粹的技術引進綜合成本要低得多。
雖說核心技術禁止輸出的條款不會因為企業所有權的改變而改變,技術也不會通過并購而自動獲得。但由于變成了自己的企業,由此帶來零距離的學習環境是原來合資模式難以想象的。
而且,我國機床工具行業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并不單單是核心技術,在工藝技術、資源整合乃至生產管理上都有欠缺。通過向世界知名同行全面的學習,我們或許能衍生出自身的核心技術。
因此,記者認為海外并購換來的不只是單純的技術和優質的產品,更有世界性的品牌、全球性的銷售渠道和先進的生產管理。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就是追求打開國際市場、提升全球范圍的競爭力。只有這樣,我國機床工具行業的海外并購才有更高層次上的意義和價值。
來源:中國金屬加工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