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關總署統計,今年5月,我國出口船舶562艘,出口額206.8億元;1-5月,累計出口船舶2363艘,累計同比增長25.0%;出口額達到1209.8億元,同比增長100.1%。
船舶出口增長迅猛的同時,克拉克森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5月,全球累計新船訂單成交量為726艘、2012萬CGT(修正總噸),以CGT計同比增長6%。其中,中國承接了479艘、1230萬CGT,同比增長20%,市場占有率為61%,位居世界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我國造船業正在向綠色化、數字化和智能化轉變,船企訂單結構持續優化。業內判斷,目前船舶業正處于高景氣區間。隨著訂單結構優化以及高價船陸續交付,國內船企將進入業績高速放量期。
在5月底舉辦的業績說明會上,對于船舶業的走勢,中國船舶方面向《華夏時報》記者分析稱,船舶工業周期屬性明顯。展望2024年,一方面全球航運業綠色低碳轉型速度加快,以能源運輸為主的海運貿易格局重構,全球優質造船產能供給趨緊,對新造船市場形成有利支撐;但另一方面,亦受全球經濟、貿易增長、地緣政治等因素交織影響,當前航運造船市場面臨的宏觀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也有所提升。
出口和新單激增
海關總署于6月7日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我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仍是出口主力,繼續保持較好勢頭。其中船舶、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等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均實現了快速增長。
作為我國出口重點商品之一,5月出口船舶562艘,出口額206.8億元;1-5月,累計出口船舶2363艘,累計同比增長25.0%;出口額達到1209.8億元,同比增長100.1%。對比來看,今年4月,我國出口船舶481艘,出口額297.8億元;1-4月,累計出口船舶1809艘,同比增長19.0%;出口額1002.9億元,同比增長108.4%。
近期,多地海關已陸續公布了1-4月的船舶出口數據。
其中,據南京海關統計,2024年前4個月,江蘇省出口各類船舶348.3億元,出口規模位居全國首位,同比增長90.3%,占同期全國船舶出口總值的34.7%。船型方面,集裝箱船、液貨船分別出口174.3億元和34.3億元,出口分別增長1.9倍和1.1倍;
今年以來,上海船舶出口延續強勢。1-4月,全市船舶出口196億元,增長87.6%,拉動同期上海市出口1.6個百分點;福建海關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福建省出口船舶總規模達45億元,同比增長205.7%。在出口船型方面,集裝箱船和散貨船表現搶眼,前4個月福建省出口集裝箱船17億元,同比增長10倍,占比37.8%;出口散貨船20.3億元,同比增長11.3倍,占比45.1%。
受益于海外市場,龍頭船企一季度業績表現優異。以中國船舶為例。2023年及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船舶營收與歸母凈利潤均實現較大幅度增長。整體來看,2023年扣非凈利潤仍為負(-2.91億元),但在2024年第一季度已經實現轉正,為3.38億元。據統計,自2012年以來,中國船舶扣非凈利潤已連續12年為負。不過從2023年第四季度,中國船舶扣非凈利首度轉正,并連續保持兩個季度。
此外,中國重工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01.67億元,同比增長49%;招商輪船實現營業收入62.54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6.3%;歸屬于上市公股東的凈利潤為13.75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2.62%;扣非凈利潤達13.59億元,同比增長23.31%等。
出口猛增的同時,中國船企更是“訂單接到手軟”。6月5日,克拉克森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5月,全球新船訂單成交量為62艘、180萬修正總噸(CGT)。其中,中國承接了54艘、154萬CGT,以85%的市場占有率占據榜首;1-5月,全球累計新船訂單成交量為726艘、2012萬CGT,以CGT計同比增長6%。其中,中國承接了479艘、1230萬CGT,同比增長20%,市場占有率為61%,位居世界第一。
《華夏時報》記者看到,目前多家船企在手訂單已排至2027-2028年。例如,5月27日,揚子江船業披露,公司今年以來新接船舶訂單33.2億美元。截至今年5月24日,揚子江船業手持訂單達193艘、745萬修正總噸,價值160.8億美元,交付期已排至2028年,繼續保持中國民營船企手持訂單歷史最高紀錄。
在5月底舉行的中國船舶2023年度暨2024一季度業績說明會上,中國船舶介紹說,公司目前在手訂單飽滿,排期已至2027年年底,部分已到2028年;中船防務、江龍船艇等船廠也均表示當前手持造船訂單飽滿。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訂單頗具里程碑意義。例如,5月中旬,廣船國際聯合中國船舶工業貿易有限公司與韓國現代物流有限公司再次簽署生效6艘10800車LNG雙燃料汽車運輸船訂單,該船型是目前全球最大和最先進的雙燃料汽車運輸船。隨著這批訂單的簽署和生效,廣船國際已累計承接了39艘汽車運輸船訂單,共計335800個運輸車位,在該細分市場的接單量繼續保持全球第一。
造船行業進入賣方市場
業內公認,隨著全球船市復蘇向好的發展趨勢越來越穩定,目前船舶業已進入高景氣區間。根據中國船舶工業協會此前發布的數據,行業整體生產保障系數已經超3.5年。2024年中國造船完工量將在4500萬載重噸左右,新接訂單量在5500萬載重噸左右。克拉克森預計,今年新造船市場的簽單景氣趨勢仍將持續。
方正證券在研報中指出,本輪造船周期始于2020年下半年集裝箱船運價爆發。在經濟復蘇、老舊船舶汰換、船舶脫碳進程推進、地緣沖突影響等多重因素持續影響下,打開了長周期上行通道。全球產能經過長達10年的出清短期難以恢復,造船行業進入賣方市場。而成本端鋼價呈下降趨勢,船企未來三年營收盈利確定性強;東吳證券研報也認為, 船舶行業周期長達20-30年,本輪景氣周期始于2021年,目前仍處上行階段。
5月底,在業績說明會上,中國船舶集團綜合技術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包張靜表示,船舶行業再度迎來收獲的黃金季節。目前船廠手持訂單飽滿,而且訂單結構是高端船型占主導,新造船價格不斷創出新高。
“原材料鋼材的價格仍然處于相對低位,匯率相對于船舶行業也處于比較友好的水平。”包張靜分析稱,在多重利好因素持續疊加的作用下,船舶行業利潤進入加速釋放期,“總體來講,今年的市場情況一定比去年更好”。
需要注意的是,為推動造船行業從“高訂單”向“高價值”邁進,當前我國造船業正在向綠色化、數字化和智能化轉變。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五部委此前發布的《船舶制造業綠色發展行動綱要(2024—2030年)》即指出,船舶制造業綠色發展是全球海事工業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國船舶工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途徑。
6月7日,交通運輸部等十三部門正式發布《交通運輸大規模設備更新行動方案》也提出,到2028年,船舶運力結構得到有效改善。為實現上述目標,行動方案提出了老舊營運船舶報廢更新行動等七項具體行動。行動方案明確,加快高能耗高排放老舊運輸船舶報廢更新;支持內河客船10年、貨船15年以及沿海客船15年、貨船20年船齡以上老舊船舶加快報廢更新;加強船舶燃油質量監管,健全船舶大氣污染物監視監測體系等。
根據工信部的數據,2023年中國造船業綠色轉型提速,LNG、甲醇動力綠色船舶訂單快速增長,氨燃料預留、氫燃料電池等零碳船舶訂單取得突破,新接綠色動力船舶訂單國際份額達到57%。例如,2023年,中國船舶手持訂單結構不斷改善,中高端綠色船型不斷涌現。在手持訂單中,綠色船型占比超45%。
進入6月份,中國船企依舊接單頻繁。例如,近日,廣船國際與新加坡Eastern Pacific Shipping Pte. Ltd.(EPS)和越南Asia Pacific Shipping(ASP)在希臘分別簽署了4艘11.1萬噸LNG雙燃料油船(LRⅡ)和2艘5萬噸甲醇雙燃料油船(MR)建造合同;廣船國際與新加坡Eastern Pacific Shipping Pte. Ltd.(EPS)和越南Asia Pacific Shipping(ASP)在希臘分別簽署了4艘11.1萬噸LNG雙燃料油船(LRⅡ)和2艘5萬噸甲醇雙燃料油船(MR)建造合同等。
分析人士判斷,船舶業高景氣大環境下,隨著訂單結構優化以及高價船陸續交付,國內船企也將進入業績高速放量期。廣船國際辦公室高級業務經理彭永桂向《華夏時報》記者強調,近年來,中國船舶工業在高質量發展中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供應鏈產業鏈日益完善,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實現了自主突破,所建造的船舶成本更加自主可控,船舶質量和建造周期都能夠得到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