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板塊遲遲沒有給出明確方向。
雖然全年光伏裝機的數據尚未出爐,但是預計2022年我國風電、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在1.2億千瓦以上即120GW。而相比2021年,這兩者相加總和大約102.5GW,今年比去年同比僅增長了17%,新裝機增長預期較弱。
首先是疫情對裝機開工率的短期影響;其次則是在幾乎全年硅料價格高位的背景下,“高價組件”使得終端電站在成本壓力下,裝機需求出現“延遲”,并未表現出較強的需求,而終端需求下滑也就使得整個光伏產業鏈開始出現產能過剩、產業鏈降價去庫存情況。
但隨著光伏產業鏈價格整體價格回歸,各環節降價去庫存,產業鏈各環節的價格將被穩定在一個各自相對合理的位置。隨著2023年裝機需求的回升,全產業鏈又出現新的漲價預期,至少各環節的價格在春節后隨著產業鏈開工率全面回升而企穩,壁壘穩固的企業,盈利能力回歸的預期更強,中長期也將利好光伏產業鏈良性發展。
不過,對于目前光伏板塊“硅片價格戰”的情況,市場觀點依舊處于觀望,核心邏輯在于,光伏板塊硅片價格也出現大幅下滑,電池、組件價格紛紛跟跌,壓力又給到終端光伏裝機,現在搶裝還是再等產業鏈價格企穩,畢竟新能源端,國家減持平價并網、降本增效,終端發電也希望可以增強公司盈利能力,如此一來,產業鏈價格大幅波動,短期還是抑制了終端光伏裝機需求。
產業鏈降價潮影響超預期
硅料價格高位大幅回落,使得A股的光伏板塊引起不小的關注,雖然1月6日光伏中游的儲能板塊出現了大幅反彈,但從新年至今,整體光伏板塊仍然處于大幅震蕩,多空博弈選擇方向。
根據2023年1月4日最新的多晶硅致密料均價來看,從11月中旬至今,多晶硅致密料的價格已經從頂峰的302元/千克,下跌至目前的190元/千克,均價下跌達到37.09%;而且從趨勢上來看,硅料價格下行趨勢已經形成,大概率仍然會繼續回調。
根據中環2023年第二周周初在賣方組織的電話會議中透露,中環本周硅料實際拿貨成交價已經跌至上限120元/千克區間,預計下周硅料仍然進一步下跌,甚至大概率在春節前后跌至80元/千克左右。
從最上游硅料原材料廠商來看,2020年至今,全球原有20多家硅料廠商,在經歷多年成本線以下的“惡性價格戰”后,目前細分領域僅剩五家龍頭企業,進而導致供給走弱,這也導致本輪硅料上漲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這五家硅料龍頭企業更是一度聯合獲取了市場定價權,硅料價格也因此一路高歌猛地暴漲至300元/千克。
據了解硅料企業還在期間大力扶持二、三線硅片企業,甚至還有隆基之外的一體化組件廠。
其實從2021-2022年硅片新“玩家”的盈利能力就能看出,雙寡頭凈利率僅10%左右,如此窘迫的市場競爭環境,還要擠破頭進入,背后大概率是有資源支撐,側面也能看出硅料廠有搶奪產業鏈定價權的野心。
但“如意算盤”并沒有維持多久,隨著硅料價格松動,硅片先行出現大幅降價。
2023年元旦過后,硅片價格暴跌。根據數據來看,M10單晶硅片(182mm/150μm)價格區間在3.6-4.4元/片,成交均價降至3.9元/片,周環比跌幅為21.2%;G12單晶硅片(210mm/150μm)價格區間在4.8-5.3元/片,成交均價降至4.0元/片,周環比跌幅為25.4%。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前期,在硅料價格下跌初期,市場對中游光伏電池片的盈利能力修復還是相當有信心。但是近期,隨著硅片價格戰的愈演愈烈,整個光伏產業鏈似乎都被受到了牽連,盈利能力修復預期逐漸減弱。
目前看,整個產業鏈尚且還有業績修復預期的就僅剩下終端的光伏電站,主要核心邏輯降價潮中整體從硅片、電池、組件的價格都將出現,短期雖然抑制電站搶裝,但中長期來看,組件價格穩定后,電站需求必然迎來大幅反彈,而相比2022年“高價組件”帶來的裝機高成本,電站今年的日子會好過很多。
根據國家能源局的數據,2022年光伏電站投資2500億,2022年1-11月,我國光伏發電領域的電源工程投資完成2000億元,實現65.71GW的裝機,單位GW的投資成本折合在30.44億元。而2021年同期的1-11月,光伏發電的電源工程投資513億,實現34.83GW的裝機,單位GW投資成本僅為14.73億元,成本翻倍。
據推算,2023年我國新增光伏裝機量預期為100GW以上,裝機量增加疊加成本下降預期,電站無疑會是本輪降價潮的重要受益對象。
而提到光伏電站運營及發電并網至國家電網的上市公司,A股的龍頭主要有太陽能(000591.SZ)、浙江新能(600032.SH)。太陽能是這一細分板塊的龍頭,公司是國內裝機容量最大的光伏企業,其生產的電力主要出售給國家電網。
公司也是光伏板塊首批發布業績預告的,2022年公司預計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3.25億元至14.25億元,同比增長12.21%至20.68%;從公司業務結構顯示,太陽能主營業務包括光伏電力銷售和光伏組件銷售,其中電力銷售占比超過60%。
然而正是因為產業鏈上中游價格高企,導致公司盈利能力一度下滑,三季度公司歸母凈利潤僅11.65億元,同比下滑2.64%。
從業績預告來看,產業鏈降價在公司四季度已經逐步體現,盈利能力正在修復。而且國家可再生能源補貼資金到位,預估將在36億左右,公司現金流也將得到改善,(這部分補貼,已經隨每期計入當期的電費收入中,不影響當年損益)。
2022年三季度,公司盈利能力已經出現回暖跡象,2023年大概率將繼續修復。
資產端,2021年13.6億現金應對41.89億的短期付息債的債務壓力,2022年相對闊綽些,三季度公司賬上就已經有54.86億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雖然短期付息債仍然有42.44億,但相比2021年改善相當多。而且隨著電費到賬,流動資產中的應收賬款也會得到改善。
總結來看,在“雙碳”背景下,隨著2023年復蘇預期,價格回歸必將刺激裝機增長。在光伏板塊整體受到降價潮影響的時候,終端光伏電站運營及發電已經先一步走出前期高成本的“陰影”,而且在資金回流的情況下,短期裝機的增量和盈利修復帶來的“戴維斯雙擊”預期逐漸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