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全球多達169個行業(y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芯片短缺的打擊,包括鋼鐵產品、混凝土生產、空調制造、啤酒釀造、肥皂生產等眾多行業(yè)。
而全球“缺芯”加劇,讓漲價勢在必行。“買不到”和“買不起”已成為不少下游企業(yè)共同面臨的困境。
一輛車要用幾百甚至上千個芯片,缺一個就會導致整車無法生產。近期,全球汽車行業(yè)集體陷入“停產潮”,福特汽車、鈴木汽車、大眾美洲公司、豐田汽車、本田汽車等眾多知名車企都發(fā)布了暫停工廠生產線的計劃。
“對芯片耗盡的恐慌讓每家公司都過度訂購,就像衛(wèi)生紙短缺一樣,但規(guī)模巨大。”特斯拉創(chuàng)始人伊隆·馬斯克在6月2日的Twitter上說。
“這一輪芯片的短缺,是美國對華為制裁的蝴蝶效應。華為成了扇動翅膀引起颶風的那只蝴蝶。”易通網絡一位專家告訴《財經》記者他的判斷。易通網絡長期從事供應鏈服務,與上下游打交道,熟悉半導體產業(yè)鏈的每個環(huán)節(jié)發(fā)生的細微變化。
他分析,華為受美國制裁時,為了保證業(yè)務連續(xù)性,將庫存周期從傳統(tǒng)的一個月拉長到以年為單位,這導致華為對市場的需求量大幅上升。華為體量巨大,對各類芯片幾乎都有需求。
華為之后,其他廠商跟著恐慌,紛紛囤貨自保,結合自然需求的提升,造成了年初發(fā)酵至今,仍在尋找解決方案的局面。
六月初,為防止新冠疫情蔓延,馬來西亞開始第二次近乎全面封鎖,有分析人士認為,這有可能加劇全球范圍內已經非常嚴重的芯片短缺問題。
馬來西亞是全球第七大半導體出口中心,全球范圍內有超過50家半導體公司在馬來西亞有投資。幾乎涵蓋所有半導體巨頭。另一方面,疫情造成全世界許多加工廠都沒法如期正常開工,不少地區(qū)居家辦公、在線培訓成常態(tài),消費類電子產品需求猛增。
根據惠普2021財年第二季度的數據顯示,惠普消費類個人電腦和商用及消費類打印機領域的銷售額均同比增長70%以上。此外,全球智能設備快速升級也大大增加了對芯片的需求量。
全球第三大電子產品代工商偉創(chuàng)力警告稱,全球芯片短缺局面將至少還會再持續(xù)一年。偉創(chuàng)力首席采購和供應鏈官林恩·托雷爾(Lynn Torrel)表示,在芯片短缺局面何時結束問題上,其半導體供應商已經推后了他們的預期。
鑒于需求如此旺盛,現在的預期是芯片短缺局面將在2022年年中至年底結束,具體取決于芯片類型。有些人還預測短缺局面將持續(xù)到2023年。
當然,自主造芯,離勢在必得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