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國的制造業從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飛速的發展,至今已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制造業從最初的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力加工制造逐漸被高科技、信息化為主要生產力的現代化制造業所取代。
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逐步嚴重,人口紅利逐步消失,中國制造業依靠勞動力低成本的優勢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式。“招工難,招高級技工更難”,已經成為約束中國制造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面對我國制造業現狀,全民高學歷模式已經失敗了嗎?
流水線制造工藝帶來的惡果
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飛速發展時期,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優惠的國家政策吸引了大量來自世界各國的粗加工業務。
一條生產線,一套簡單的流水線加工流程就是當時制造業的現狀。工人們無需任何的學歷和技能,只要嚴格按照工廠制定的工藝流程就能嫻熟的完成工作。對工人技能的培訓被企業主拋擲腦后,簡單粗暴的低端加工逐漸讓工人淪為了制造業的機器人。
卑微的社會地位
在國人的傳統意識中,對技工的偏見普遍存在。“寧愿去三流的大學,也不去一流的技校”是目前中國家長共同的選擇。
在大多數國人眼中,工人的社會地位仍然是處在尷尬的社會底層。工資低、干活累、環境差、晉升空間有限是社會對技工的普遍認知。為了適應經濟飛速發展而衍生出來的快餐文化帶來的后果除了經濟的飛速發展,更多的是國人思想上逐利化的轉變。
國人的投資理念由最初的長遠穩定逐漸轉變為快準狠的快速思維模式。而技工的培養,前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打磨。培養一個成熟的高級技工則需要經過數十年的磨練才能最終成型。這與國人快速高效獲取經濟效益的需求背道而馳。
在國內,往往大多數家長更加看好高等院校的錄取。一個985或者211高等院校的畢業生,初級月薪能夠達到8000到10000元。而一個高級技校畢業的普通技工的初級月薪卻只能是3000元出頭。
即使一個經歷數十年打磨的高級技工在企業的月薪可能也難以逾越萬元大關。如此巨大的薪資待遇差距也是導致國人紛紛棄技校,選擇高校的原因所在。
尷尬的技校發展現狀
近幾年,我國的教育在人才的選拔上趨于越發嚴格的篩選機制,越來越多的初、高中學生因為學科成績無法達標,被中途篩選出來進入技校學習。
“成績不好去技校”,技校無形中成為了差生的收容所。家長甚至將孩子讀技校視為人生一大侮辱,但凡有點門路的家長都不會讓孩子選擇進技校當工人這一步。
反觀,我國技校現狀,公辦的國立技校屈指可數,且普遍存在專業設置落后、設施配備缺失、教師教學態度敷衍、學生混日子等惡性循環狀態。
而隨著國家近幾年對技校發展的鼓勵和重視的態度,越來越多的民辦技校逐漸填補了技校數量少、專業設置落后、設施配備缺失等空缺。但是,民辦技校規模小,師資力量無法保證、學制短學費昂貴等弊端也顯現出來。
加之國家現階段對技工技術能力檢測,并沒有一個具體規范的行業標準出臺,導致大量從技校畢業的孩子,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最終的結果還是無法正常快速的進入對應的技能工種開展工作,甚至一大部分技工正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尷尬境況。
隨著我國加入WTO,我國的制造業開始融入了世界經濟發展,簡單的粗加工制造業已經無法順應時代的需求,企業對高級技能人才的需求缺口逐步顯現。
而普通高等院校注重的是學術方面的培養,在技能方面的培養普遍缺失。技校在技工培養方面又無法跟上企業的需求水平,一系列因素導致高級技能型人才的斷檔。
在中國制造業面臨轉型的重要關頭,難道全民高學歷模式真的已經失敗了嗎?我們再來分析一下中國制造業的發展趨勢。
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至今,中國總共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
第一階段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勞動活躍時期,改革開放以后,由于國家政策和低廉的勞動力市場吸引了大量的外資企業進駐我國境內,開展需要勞動力多,技術含量低的粗加工業務。中國的制造業迅速崛起。
第二階段是九十年代的去工業化紅利時期。上個世紀90年代,恰逢世界各發達國家去工業化降低成本時期,大量的外資企業看中中國低廉的勞動生產成本優勢,紛紛將工廠轉移至我國沿海城市,使得我國迅速成為世界第一加工大國。
“中國制造”一度成為高質量低價格的商品代名詞。并且迅速占領世界各國的低端商品市場。
第三階段是00年以后的轉型高新技術產業時期。隨著我國老年化問題日益加重,中國的人口紅利優勢逐漸消失, 大部分年輕人無法像父輩一樣忍受高強度的體力勞動、低廉的工資待遇,導致工資普遍上漲,生產成本隨之增加。
我國自加入WTO 以來,對制造業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低端的粗加工業務逐漸被高科技、信息化技術所取代。
而高新技術產業是建立在制造業技術高度發達和成熟的基礎之上的。
從事低端的重復加工的流水線技工逐漸被高科技的智能機器人所替代,原有的一條流水生產線可能只需要一臺機械手臂就可以高效完成數十人的工作內容。
而對于工人的需求數量則由原來的數十人降至一到兩人即可控制整條生產線的生產,工人需要掌握的技能也由最初的低端體力勞動轉化為控制機器人操作的高素質要求上來。
國家現階段的政策
針對現階段我國制造業面臨的用工難、部分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等問題,國家自19年新出臺了關于《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方案中允許職業院校將一定比例的培訓收入納入學校公用經費,學校培訓工作量可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全日制學生培養工作量。
并且加強對社會培訓機構的審批,對申請舉辦中級職業培訓的民辦職業培訓機構的審批權限,由各市州依法自主確定。針對部分貧困家庭子女、貧困勞動力、“兩后生”、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城鎮登記失業人員、退役軍人、殘疾人士開展免費職業培訓。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是恒古不變的道理。無論是哪個朝代,哪個國家,生產力的發展與科技的發展都是密不可分、二者缺一不可的因素。
遵循社會的發展規律,從人才的基礎素質教育到技能培訓雙重發展,才能確保生產力的穩步發展。國家的生產力發展了,工業才能發展,而工業的發展也是一國的強國之根基。
所以,面對我國制造業現狀,全民高學歷模式并不能算完整意義上的失敗。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需要高學歷人才來攻堅,同時也更需要既有高學歷,又有高技能的人才來完善和實施。大力培養高學歷、高技能人才才是中國教育未來必須要面對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