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在液化氣船領域的優勢,韓國造船業“絕地反擊”,8月份接單量再次大幅領先中國,連續兩月蟬聯第一。
克拉克森發布的數據顯示,8月份,全球新船訂單總量為36艘86萬CGT,其中韓國承接了23艘63萬CGT,約占73%,幾乎是中國的三倍。相比之下,中國船企接單量12艘21萬CGT,占比24%,排名第二。越南以1艘2萬CGT的接單量排名第三,約占3%。
今年前8個月,全球累計承接新船訂單為812萬CGT,不及去年同期(1747萬CGT)的一半。中國船企前8月接單量依然位居全球第一,總計201艘437萬CGT,約占54%。韓國排名第二,共計75艘239萬CGT,約29%。日本第三,總計43艘68萬CGT,占比8%。
從船型來看,蘇伊士型油船保持平穩勢頭,集裝箱船訂單量小幅減少,VLCC、阿芙拉型油船、散貨船及14萬立方米以上大型LNG船等船型的新船訂單量大幅減少。
截至8月底,全球手持新船訂單量為6919萬CGT,與7月底相比小幅下降了74萬CGT,降幅為1%,這是自2004年1月以來的最低水平。中國船企手持訂單量最多,總計2547萬CGT,占全球手持訂單總量的37%。韓國手持訂單1915萬CGT,占比28%,排名第二。日本第三,共計934萬CGT,占比14%。
在新船訂單下滑的影響下,中日韓三國手持訂單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縮。其中,中國船企手持訂單量減少了45萬CGT,環比下降2%;韓國減少了2萬CGT;日本減少了17萬CGT,環比下降2%。與去年同期相比,三國手持新船訂單量下降情況依次為:日本減少了477萬CGT,同比下降34%;中國減少了303萬CGT,同比下降11%;韓國減少了205萬CGT,同比下降10%。
8月,克拉克森新造船指數比上月上升1點,為127點。從各船型的船價趨勢來看,17.4萬立方米LNG船為18600萬美元、20000~22000TEU集裝箱船為14400萬美元、13000~14000TEU集裝箱船為10800萬美元,散貨船為4650萬美元,與上月持平。超大型油船(VLCC)從8750萬美元下降到8700萬美元,蘇伊士型油船從5700萬美元小幅下降至5650萬美元,阿芙拉型油輪從4850萬美元下降至4800萬美元,均出現了小幅下降。
韓國造船業界相關人士強調:“今年上半年,韓國經歷了嚴重的‘接單絕壁’,但6月份之后,韓國造船業建造的主力船型LNG船、VLEC等天然氣船的訂造市場有所恢復,接單量逐漸增加。我們期待9月份以后,莫桑比克、俄羅斯等大型LNG項目的新船訂單能正式開始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