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心語:“只有將質量之魂植入匠心,才能將產品做精、做細、做到極致。”
——姜振龍
1微米有多細?
一根頭發絲直徑的1/70,肉眼難辨。
在航修領域,機器研磨精度是2-5微米,而不少精密零件需手工研磨,精度需控制在1微米,其難度不亞于“在蟬翼上‘繡花’”。
姜振龍有一副“金手指”,他手工研磨出的鋁制薄壁精密零件,精度就能達到1微米。
為了練就“金手指”,姜振龍付出了太多的努力與汗水。
2003年,姜振龍從長沙航院畢業,數控專業的他被分配到鉗工組。剛開始,姜振龍有些不屑,認為研磨這種傳統手工活,遲早會被機器所取代。
沒想到,他的這種觀點不久后就被現實推翻。當時,工廠正在組織“成都市百萬職工技能大賽”預選賽,姜振龍用數控機床加工出的產品,連初賽都沒有過。看著老師傅一路過關斬將奪得大賽冠軍,姜振龍羨慕不已。
老師傅攤開被磨平指紋的手掌,語重心長地說:“航空發動機維修,要求精益求精,即便是機器加工出的產品,誤差仍然不可避免,最后到了精磨階段,還得靠手上功夫。”
一語驚醒夢中人。姜振龍決定踏實練好本領。研磨是一個細活,對手部力量和精準度的要求很高。老師傅研磨一枚葉片需要幾十分鐘,姜振龍剛開始要用一整天。為了提高研磨效率,姜振龍用報廢的葉片練習手感;為了掌握拋修的技術要領,姜振龍連續幾個小時趴在機床上,保持同一個姿勢進行拋光研磨。
困難面前,姜振龍憑借過人毅力一天天堅持了下來。經過3個月刻苦磨煉,姜振龍積累了豐富的研磨經驗。一次,工廠接到一單磨制燃油附件主泵調節器配合偶件的任務。這是飛機動力系統中最精巧的零件,加工難度相當大,稍有不慎就會導致產品報廢。
姜振龍受領任務后,展開了艱苦攻關。在研磨盲孔過程中,由于模具前端磨損,導致研磨出的盲孔出現形位超差,姜振龍嘗試了10多種方法,仍然達不到工藝要求。
一時間,姜振龍苦惱不已,但他決不輕言放棄。一次意外經歷給姜振龍帶來了創新靈感。有一天,姜振龍使用未修整的模具進行研磨,結果發現盲孔沒有出現形位超差。他恍然大悟:何不在模具前端留些余量,這樣就能有效抵消模具的磨損量。隨后,姜振龍將模具前端修成3微米厚的倒錐形。經過試驗,果不其然,研磨出的產品全部合格。
憑借出色的表現,姜振龍逐漸在工廠嶄露頭角。2013年,工廠引進機械臂進行智能化改造,領導決定把姜振龍團隊作為試點。
當時,在國內葉片修復領域,使用機械臂進行研磨的單位少之又少。對于他們來說,可借鑒的經驗并不多,而且葉片型面復雜,要將精度控制在微米級,更是難上加難。
“這是一次機遇,也是一次挑戰。”姜振龍帶領團隊成員加班加點地學習數控語言、機械設計等專業知識,并在機械臂上進行試驗。1個月后,他們成功控制機械臂研磨出合格產品。
當月,工廠的葉片修復量就翻了一倍。姜振龍和團隊成員繼續優化程序、改進工藝,葉片修復效率不斷攀升。如今,工廠的葉片年修復量較當初已提升了幾十倍,團隊也因此被評為“全國質量信得過班組”。
從事鉗工17年,姜振龍從學徒成長為工廠技術大拿。“四星級技能專家”“成都市創客明星”“首批成都工匠”“空軍系統優秀培訓師”“省級工作室領銜人”……一連串榮譽,不僅記錄了姜振龍的成長歷程,更見證了他的匠心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