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縷歲月難忘卻,我記憶中的一塊鐵;我思念中的一道彩虹,我奔騰著的一腔血。
一九六七年初,國家對國內的工業布局進行調整,為了滿足西南地區軍工配套和建設磨料生產基地,國家計委確定在貴州新建磨料工廠,并定名為第七砂輪廠,隸屬一機部,通訊地址:二號信箱。
這一年的春天,從齊魯大地走來一群人,他們帶著建設社會主義祖國,建設大三線,建設磨料生產基地的豪邁情懷,以驕健的步伐走進了貴州大山里的崇山峻嶺。本著“靠山、隱蔽、分散”的建廠原則,頭頂藍天,腳踩大地,踏遍了清鎮這片土地的山山水水,選廠址、找水源,最后在蜿蜒的龍頭山腳下,銅鼓壩山溝放響了建設第七砂輪廠的第一炮,喚醒了沉寂的大山。
建廠初期,一支幾十人的建設隊伍進駐到這荒山野嶺,建設者們一不問吃,二不問住,放下行裝就投入到工作中,開始了基礎建設的各項準備工作。他們遵照毛主席“備戰、備荒、為人民”和“三線建設要抓緊”的指示,白天奔忙在山溝里,晚上跑八里路到當地政府安排的站街鎮醫院去住(實際是不足300平方米的木板樓),但人多房少,住處不夠,有些建設者只得住進了醫院的太平間,而夜間留守工地看管設備、器材的職工則棲身在臨時搭起的席棚子里。就在這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大家風里來,雨里去,日夜奔波在工地上,決心依靠自已的力量,早日建成一座現代化的磨料工廠。
在氣勢恢宏的基建工程中,七砂的創業者們急國家之所急,結合當時的歷史條件和建設環境,為盡快生產出剛玉磨料,支援國家建設,不僅主動挑起了基建的重擔,同時也挑起了生產的重擔。他們克服重重困難,邊基建,邊生產,在正式生產線建成前,先建簡易冶煉爐及簡易生產加工線。根據一機部關于“先建棕剛玉系統”的要求,先建冶煉系統,后建制粒部分,冶煉爐建成一臺,投產一臺,加工線建成一條,投產一條,建筑工程建成一棟,使用一棟。以“只爭朝夕”的革命精神,“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決心,在基建、生產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主廠房碎選制粒車間是七砂建設的一項主體工程,該廠房長達268米、寬18米,安裝50噸吊車和精、大、稀設備,生產時振動力極強。因此要求廠房必須有堅實的基礎。而地質普查發現,已選定的地方,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質構造復雜,有地下溶洞和溶蝕裂隙,以及流沙和起伏不一的巖面,且地下水位不定,按照常規,這種地質條件不適合建筑大型高負荷廠房,要在這種地形上建造大型廠房的基礎工程,其難度是無法想象的。然而建設者們在困難面前沒有退縮,迎難而上,對已選定的場地反復考察,深入調查研究,查資料,想辦法,并成立了由工人、干部和技術人員組成的“三結合”突擊隊,集思廣益,群策群力進行攻關。最后確定,避開地下水、流沙這些不利因素,利用巖面這一有利因素。經過上百次的爆破、鉆眼、澆注試驗,反復實踐,終于摸索出“用鉆機打孔,鋼筋混凝巖面支撐樁”的施工新技術,并找出了每個基礎支撐樁的最佳方案及其深度的數據,共鉆出了五百多個孔,孔深達六、七米,十來米,最深的達二十來米,每個孔都取巖芯分析,檢驗巖石的堅固程度,然后再從孔內澆灌鋼筋混凝土,建成“巖面支承樁”,以此作為修建廠房的基礎。施工中,正值寒冬季節,鉆機凍得開不動,大家用火烤,用開水燙,從而保證了順利開鉆,經過一冬一春連續七個月的奮戰,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最終完成了主廠房基礎工程。這一施工新技術,在國內外均無先例,它是七砂建設者們在艱辛的創業中智慧的結晶。
基礎建設進行的熱火朝天,生產的準備步伐也在加快,為了能夠早日投產,盡快取得經濟效益,七砂大型“傾倒爐”的建造也拉開了序幕。磨料磨具被稱為“機械工業的牙齒”,在各行各業都有廣泛的使用,但我國的磨料工業是解放后才開始起步,技術底子十分薄弱,在剛玉的冶煉上,一直使用“固定爐”和“間歇式熔塊法”的傳統工藝,這種生產方式,每煉一爐剛玉就要停一次爐,待冷卻、凝固后再取出砸碎,機械化自動化程度低,操作十分繁瑣,既不能連續作業,工人的勞動強度又大,生產效率、熱能利用都不高,并且產品的結晶率也很低。因此,從建廠之初,建設者們就一直在構想對它進行改造。在參觀鋼鐵廠后,七砂人從轉爐煉鋼中得到啟迪,根據剛玉冶煉的過程和特點,參照轉爐煉鋼的設備,提出了用“傾倒爐”替代固定爐冶煉剛玉的方案。這是中國磨料工業史上,前所未有的創舉,既無前例可借鑒又無技術資料可參考,其困難是可以想象的,但大家沒有在困難面前止步,通過由老工人、技術人員和干部組成的“三結合”小組,大家充分地發揮了自己的聰明和才智,做了大量深入調查研究,反復試驗,不斷總結,最終完成了傾倒爐的設計工作。
一九七〇年的深秋時節,陰雨綿綿,寒意襲人。可在建造試驗性傾倒爐的工地上,卻機聲隆隆,弧光閃閃,一派熱氣騰騰的激戰景象。在制作傳動設備,碰到缺乏大齒輪的困難時,他們硬是以“螞蟻啃骨頭”的精神,在無大型滾齒機的情況下,大搞技術革新,大膽地使用B665型小牛頭刨,連續奮戰7個晝夜,把重達2噸φ1.8米模數22的大齒輪及時地加工出來,保證了建爐工程的順利進行。在短短的100天時間里,勝利地建成了中國磨料工業史上第一臺具有先進水平的傾倒爐,并在試生產中不斷改進,使其工藝設計更趨完善。“傾倒爐”的研制成功,極大的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了磨料生產的機械化程度,增強了生產效率。它標志著我國磨料工業進入新時期,為大規模磨料生產,提供了獨特的先進工藝裝備,填補了國內磨料磨具生產設備的一項空白。這是當時最先進的剛玉冶煉爐,直至今日,它在磨料行業冶煉中仍然居于領先地位。
創業者們在加緊投入生產,支援祖國建設的同時,在實際操作中不斷地對設備進行改造和技術革新。這期間,“氣落式自磨機”的安裝投產,使剛玉破碎從粗碎、中碎到細碎一次完成(當時的剛玉加工制粒,國內外多是采用粗、中、細三級破碎工藝,需要三套不同規格、型號的破碎設備和很長的運輸線),大大減少了破碎和提升、輸送設備的數量,減少了廠房建筑面積和操作人員數量,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與“顎式破碎機”和“對輥式破碎機”相比,加工磨料呈等積狀,顆粒形狀好,強度高,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操作工人的勞動強度。氣落式自磨機用于加工剛玉磨料,是七砂人最先設想并投入使用,在國內外磨料行業中屬于首創。而碎選機械化,這在中國磨料行業中也是沒有先例的。剛玉塊的碎選,長期以來,全靠人工搬,大錘砸,小錘敲,勞動強度非常大,工效十分低下,在生產剛玉的流水線上,碎選這道工序經常出現“卡殼”現象。一方面“消化”不了傾倒爐源源不斷送來的剛玉塊;另一方面,又使下道工序“吃不飽”,是磨料行業長期沒有解決的老大難問題。為了提高生產效率,適應現代化大生產形勢的需要,必須從根本上改變人工碎選的落后狀況,于是建設者們又開始了針對碎選機械化的技術革新,通過在實踐中不斷試驗,廣泛采納職工們的建議,加班加點反復對設備進行改造,最終實現了棕剛玉塊碎選機械化,再次為祖國磨料工業填補了一項空白。
至此,“傾倒爐”和“氣落式自磨機”的成功投入使用以及碎選機械化,徹底改變了中國磨料行業技術的落后與停滯狀況,成功地為大規模磨料生產提供了獨特而先進的工藝裝備,為七砂今后的發展和走向世界提供了技術保證。
冬去春來,雪花飄飄,桃花紅,梨花白。在過往的激情歲月里,七砂的開拓者以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大無畏精神,睛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在七砂這片荒涼的山野上,自力更生,戰天斗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在他們的辛勤耕耘下,山溝里矗立起一座現代化的磨料工廠。她位于溝壑縱橫、林木蔥蘢的龍頭山腳下,群山環抱之中,綠樹掩映之下,這里機器轟鳴,爐火炯炯,冶花四濺;這里有幼兒園、學校、商店、醫院、食堂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這里充滿了勃勃生機,職工們昂揚向上,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孩子們歡聲笑語,書聲瑯瑯。一輪噴薄欲出的紅日給山溝里的工廠披上了璀璨的霞光。
七砂的拓荒者們,以堅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用自已勤勞的雙手,建成了我國的磨料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第七砂輪廠,在中國磨料工業發展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所開創的“山牌”磨料,已然成為一座高高聳立的磨料大山。七砂的開拓者們,他們是一個時代宏偉的座標,一個時代奮進的音符,他們奏響了一曲創業史歌,留給了我們這些承繼者許多寶貴的財富和無盡的記憶。
那一縷歲月難忘卻,我生命中的一塊鐵;我眷戀中的一道彩虹,我馳騁著的一腔血。
作者簡介:
王海燕,第七砂輪廠子弟,伴隨著七砂的成長而長大,1988年參加工作,工作之初被分配在生產一線的冶煉爐上操作電流,后調入廠總工辦的情報資料室從事翻譯工作,翻譯了部分磨料磨具的相關資料,現就職于廠公司辦。在近五十年的時光里,見證了七砂各個歷史階段的風雨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