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內老牌家電企業康佳宣布成立半導體科技事業部,正式進軍半導體行業。康佳集團總裁周彬表示,要用5~10年時間,躋身國際優秀半導體公司行列,致力于成為中國前10大半導體公司,年營收預計將超百億元。
此前,格力也曾在2017年財報中披露“要進軍半導體集成電路產業”。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明珠更是在近期接受央視財經頻道專訪時表示:“哪怕投資500億元,格力也要把芯片研究成功。”格力、康佳先后入局半導體行業,意欲何為?在大手筆投資的同時不約而同地放出豪言,它們的信心又源于哪里?
定位應用級 方向各有側重
集成電路按照功能結構、制作工藝、應用領域及用途等維度來區分,可以劃分為多種不同類型。如果從產業鏈角度劃分,格力、康佳目前布局的半導體業務大多為與IC設計、封裝工藝相關。從兩家公司目前透露出的信息可以看出,未來它們所拓展的半導體業務領域也不盡相同,可謂各有側重。
2017年格力宣布成立微電子部門,計劃打造自有芯片。據悉,格力微電子部門隸屬格力通信技術研究院,現有數字前端、數字后端、模擬設計、版圖設計、硬件設計、軟件設計及功率器件設計等覆蓋整個芯片設計環節的完整研發團隊。對于空調產品而言,涉及多種芯片,包括外機芯片、內機芯片、壓縮機芯片等。據相關媒體報道,格力電器早年已開始做IGBT(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是一種半導體功率器件,空調的交流變頻等技術需要這種元件做支持)的封裝,對于空調內機的主芯片也已能夠進行設計,對于不能設計的部分采取委外加工的形式。業內人士透露,目前格力電器的芯片主要是以設計為主,滿足自用為目的。
日前,康佳集團副總裁李宏韜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透露了未來康佳半導體業務的主要發展方向。他表示:“存儲、物聯網芯片是未來康佳半導體業務的兩大方向。首先,康佳終端銷量大,未來市場也會越來越大,存儲業務值得扎扎實實去做。另外,未來物聯網芯片技術將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在這一技術上做重點布局對于一家公司而言,無論從現實意義還是戰略意義上來講都非常重要。”
此外,他也表示:“半導體不是一蹴而就的行業,上游產業鏈同樣需要關注。康佳未來在產線、設計、封裝上均會持續投入。”同時,李宏韜也明確表示,康佳暫時不會布局半導體晶圓相關業務。
轉型升級關鍵期 掌握核心競爭力
“格力,掌握核心科技”,這是格力的經典廣告語,但是以前格力似乎并沒有太重視上游芯片技術。據業內人士爆料,早年董明珠在接受采訪時曾被問到“為何不做芯片”,董明珠坦言:“芯片非常便宜,才幾塊錢一個。”
如今,董明珠放出“500億元豪言”想必也是認識到上游供應鏈受制于人的危險性,吸取了“中興事件”的教訓,而做出的應對策略。據專業人士介紹,中國已經成為全球IGBT最大需求市場,但目前仍主要依靠進口。另外,ADC(模數混合)控制芯片市場供應也基本掌握在美、日等公司手中,而這種芯片正變得愈發重要,它幾乎應用于目前所有高速發展的新興領域。未來,中國市場消費升級加速,空調等家電產品也將面向高端化、智能化發展,沒有底層技術支持的企業必將輸在起跑線上。格力進軍半導體行業可以理解為在為“下一個十年”做準備。
相比起格力“吸取教訓”砥礪直追,康佳拓展半導體業務則是康佳集團整體戰略轉型的縮影。
在日前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康佳宣布將對業務結構進行重構,分為四大事業群與兩大科技事業部(包含半導體科技事業部),未來將致力于“打造以科技創新驅動的平臺型公司”為核心定位。細化到芯片業務方面,李宏韜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芯片核心技術還是國外占優。但物聯網是一個全新的技術領域,這給了眾多企業彎道超車的機會。未來,康佳也將適當采取合作或者并購、收購等方式擴大在半導體領域的影響力與技術實力。”
康佳作為國內老牌家電企業,曾趕上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帶來的市場紅利,但目前也正面臨著艱難的轉型期,直至2015年康佳還處于虧損狀態。在如今消費升級以及各大公司戰略部署關鍵期,康佳瞄準趨勢看漲的半導體新興領域作為突破口也不無道理。
挑戰隱患并存 警惕掉隊風險
“從國家責任層面講,我對家電企業做芯片持贊成態度;但站在企業經營角度,我持否定態度。”日前,家電行業觀察人士劉步塵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芯片乃至半導體產業需要大筆資金投入,目前并沒有一家中國家電企業有絕對實力承擔得起。”可以看到,中國家電企業以及其他行業巨頭宣布進軍半導體行業成功吸引了大眾眼球,讓國人看到了中國企業打造中國“芯”的決心,但與此同時一些潛在的挑戰和隱患同樣不容忽視。
首先從企業經營角度來講,布局新產業意味著持續、大量的投資,并且短期內不會實現外銷盈利,這便需要企業有足夠強的整合、消化能力和健康的財政作為支持。按下整合實力不談,單看財政情況,便對躍躍欲試的家電企業們提出了巨大挑戰。
以康佳為例,根據其發布的2017年年報,報告期內集團共實現營業收入312億元,實現利潤50億元(很大一部分來自向外拋售地產)。這是康佳近幾年業績最好的年報,但是想支撐其在集成電路行業的發展目標似乎力有不逮。
國內集成電路龍頭企業——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曾公開表示:“做集成電路,要想進入第一集團,就需要大規模的投入資本,一年投入到不了100億美元,是進入不了第一集團的。”集成電路行業的“燒錢”能力可見一斑。對比康佳、格力近些年的財報數據,可以看出它們的半導體業務發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當然,學會“避重就輕”,在一些“專精”領域發揮中國企業特長,或將開辟出新路子。奧維云網副總裁董敏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全球經濟正在逐步實現一體化,但對于國家和行業來說,仍然需具備危機意識。政策制定和執行要更加務實,謹防投機思維在實體領域分散資源,沖擊行業發展。對于家電企業或者跨界企業來說,不一定要聚焦在集成電路核心環節,要避免重資產,謹防低端產能過剩。”
另外, 2017年康佳財報還顯示,彩電業務全年實現營收119.95億元,毛利率達16.11%,為集團貢獻了19.32億元利潤,仍是康佳賴以生存的支柱產業。格力依賴主營業務情況則更為明顯,2017年,格力空調業務占據公司八成以上營收份額,全年營收1234億元,同比增長40%。未來格力、康佳需要警惕的是,在全力拓展新業務的同時,如何避免主營業務不被拖累,保證財政數據健康。這也是留給格力、康佳的一個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