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針對新常態下經濟運行出現的新問題,在適度擴大內需的同時,要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宏觀調控戰略方針的正確抉擇。供給側指的是實體經濟,工業是主戰場,企業是...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針對新常態下經濟運行出現的新問題,在適度擴大內需的同時,要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宏觀調控戰略方針的正確抉擇。供給側指的是實體經濟,工業是主戰場,企業是主力軍,要發揮主體作用。
![](http://m.kubikeji.cn/photo/2016/03-09/ryx201603090855081617.jpg)
(一)改革發展的實踐使我們對經濟客觀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
回顧改革開放初期,打開國門,走向國際,統籌“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兩頭在外”、“大進大出”、“加工貿易”等經營模式取得了成功。進出口貿易大幅增加,尤其在2005~2007年外貿依存度高達60%,凈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高達10%~15%。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襲來,首先是出口受阻大幅下滑,接著影響到裝備制造、原材料行業,由下游到上游,由沿海到內地,價格、產量跳水式跌落。
現實使我們認識到,經濟發展不能過多依賴國際市場,發展經濟要以擴大內需為主。首先是投資拉動,連年固定資產投資增幅高達25%~30%,刺激經濟回升效果明顯,但也造成了產能過剩、債臺高筑、效率下降、結構性矛盾加劇,如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材料80%要依賴進口。其次是消費拉動,采取一系列鼓勵消費政策擴大國內市場,增加收入提高購買力等也取得明顯成效。但隨著時代進步、需求結構升級,產品滿足不了消費者,不僅問題多發,而且出現了境外采購的熱潮。
(二)總結經驗,適應變化,要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下功夫
實踐證明,投資拉動要控制總量、合理增長、注重效率、防范風險;消費拉動要注重質量、品種、綠色、品牌、時尚以及用戶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在增速放緩、利潤下降、出口低迷、低端過剩供大于求、高端不足供不應求的矛盾狀況下,低水平供需平衡要向高水平躍升。在繼續擴大內需的同時,更要把注意力轉向改善供給、提高質量和效能。也就是通過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給,創造需求、拉動消費,改善結構、提高效益,增強供給的綜合實力。加強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是新常態下的必然選擇。
當前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應分類摸清情況、采取對策。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只增加1%,百元主營業務收入成本創85.97元新高,(2013年為85.26元,2014年為85.64元),主營業務利潤率為5.57%新低,(2010年以來分別為7.6%、7.3%、6.1%、6.1%、5.9%),利潤下降1.9%,虧損面14.5%。不同行業、不同類型企業分化明顯。
從企業看,大型工業企業增加值增幅只有3.2%,主營業務收入下降3.3%,實現利潤降低13.5%。其中國有和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狀況更差,據統計2015年利潤減少23%,虧損面高達33.5%。大型工業企業一般產業結構偏重,能源、原材料及重型設備制造為多;人工成本社會負擔較重;低效資產較多以及存在體制機制等問題。建議研究供給側改革,在繼續關注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同時,也要重視大型工業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和癥結所在。
二、支持傳統產業技術改造,支持加快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加快動力轉換,提升供給側綜合效能
(一)加快傳統產業技術改造,推進轉型升級
經過60多年的積累我國已具有完整的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當前,由于經濟形勢變化和自身存在問題的長期積淀,一些傳統產業遇到了較大困難。經濟能不能穩得住,當下主要取決于現有企業和產業能不能修復動力。要通過技術改造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盤活巨大存量資產,仍然是創造財富、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技術改造是以內涵為主的發展方式,技術新、投資省、工期短、見效快、效益好,許多行業尤其國有企業都有成功的經驗。以石油化工行業為例,技術改造采用先進實用新技術,投資一般比新建節省三分之一,工期縮短一半。根據工信部統計的2009年至2015年全國技術改造數據,大體上中央財政每提供1億元可拉動投資近20億元,改造項目投用后新增工業產值約30億元,利潤約3.1億元。據此測算,“增量資本產出率”即增加單位GDP需要的增量資本,技術改造大約是2.4,全部固定資產投資約為6。再如銷售利潤率,改造項目約為10%,而如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不到6%。
技術改造全面提升了技術經濟指標,不僅拉動了需求,更提升了供給側的綜合效能。加快技術改造,需要企業、政府、社會共同努力。企業要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技術改造新水準,創造生產營銷的新方式、新業態。政府要給予政策支持和投資引導,金融要通過銀行信貸和各類資本市場予以資金支持,產學研用相結合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二)積極培育、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促進新舊動力加快轉換
在整個工業利潤負增長的情況下,高技術產業利潤增速達到約8.9%,這兩年新興產業的增加值增幅比工業增加值的增幅始終高約5個百分點。如航天航空裝備、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信息通信設備高端醫療器械及生物醫藥等,產量增長迅速,顯示了蓬勃活力。但高技術產業目前在整個工業增加值里占比只有11.8%,戰略性新興產業占GDP不足8%。新產業的增長,還遠不能彌補傳統產業掉下來的那一塊,估計整個“十三五”都是轉換期。因此,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必須要再加快,擴大占比。
加快培育積極發展新興產業。第一,必須著重于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的創新研發、協力攻關,尤其要重視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沒有新技術,就沒有新興產業。國家十七項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十三五”都要突破,并著手啟動2030年的重大科技項目。第二,要加強合理規劃,全國要有,地區行業也要有。各地要從資源、環境、市場和產業基礎出發,選準優勢產業、主導產業,尤其注重差別化發展,不能什么都搞,以免造成新一輪重復建設。第三,要依托現有的工業體系,它為新興產業提供了技術、裝備、人才、品牌和市場,二者可以互相促進,融合發展。第四,要注重生產性服務業的配套、服務和支撐功能,制造業向上下游擴展延伸,積極發展科技咨詢、工業設計、信息服務、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等網絡化社會化現代服務,構建完善的供應鏈和銷售網。
(三)在加快供給側動力轉換中,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和國有經濟重組實現供給側新舊動力轉換,有效投資是重要手段之一。
國有企業要緊緊圍繞服務國家戰略、落實國家產業政策和重點產業布局,優化投資方向。處在不同領域行業的國有企業按照商業性、公益性等不同的功能定位,對存量資本要優化提質增效,更多投入技術升級、綠色改造,對增量資本要投向先導性、前瞻性、基礎性、戰略性產業。在資本運作方面,通過清理退出、重組整合、兼并收購、減持出讓、增資擴股等方式,吸收非公資本,提升核心競爭力,進而增強國有經濟整體功能和效率。這就要進一步擴大自主權,完善國有資本的運作機制,使國有企業真正成為投資主體,政府不要主導項目決策。
三、認真落實“五大任務”是企業實現提質增效、轉型升級最實際、最有效的途徑
中央提出“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切中了要害、抓住了實質,宏觀和微觀層面都要認真貫徹。企業是微觀基礎,工業企業首先要具體落實。
“去產能”在多年的基礎上,要抓住重點難點,鋼鐵、煤炭是重中之重。對那些嚴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產品無銷路、改造無望,資不抵債、甚至依賴貸款補貼過日子的所謂“僵尸企業”,要下決心采取經濟、技術和法律的手段清出市場。由于民營企業多已適應了市場優勝劣汰,該項行動主要發生在國有企業。執行中要把握節奏,安置好下崗職工,處理好資產和呆壞賬。為此,國務院出臺了關于鋼鐵、煤炭這兩個行業的指導意見,并給予了政策支持。
“去庫存”不僅是對房地產,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15年末產成品庫存增加4.6%,應收賬款增加7.8%,遠高于主營業務收入1%的增幅,2015年產銷率97.6%,下降0.2%。企業去庫存、回貨款、暢通資金鏈的任務也十分繁重。一些國有企業還承擔著保供給、保穩定的責任,需要一定的產品或原料儲備,也要精打細算、加快周轉、提高效率。
“去杠桿”工業企業要降低過高的負債率。雖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56%尚屬正常,但部分行業、不少企業超高甚至資不抵債。一些國有企業由于歷史原因,資本金不足,負債較重,更要努力減債增資。發展直接融資,防范財務風險既是經營方針,也是當務之急。
“降成本”更是當前的突出問題。減輕稅費,降低財務、物流、物化、工程等成本,控制人工成本,減少管理費、銷售費,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等當然需要政府改革、政策支持,尤其是稅費改革、制度性改革,同時需要企業自身努力。要澄清認識誤區,降本增效是企業永恒的主題。執行中要防止為追求低成本而損害質量、節能、環保、安全,要遵守企業會計準則,防止違規行為。一些國有企業辦社會負擔沉重,更要加快剝離,主輔分離、輔業改制,推向市場;發展服務外包,降低主營業務成本。要厘清企業社會責任,合理界定,減輕負擔。
“補短板”,企業要與國際同行對標達標,要分析找準全流程中的瓶頸和短板。通過技術創新、改造優化、“兩化融合”,消除瓶頸、補齊短板,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實施中,要注意防止假借補短板變相盲目擴能。
全面分析各類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的運營狀況,部分企業存在不少問題,有些甚至比較嚴重或相當突出。通過深入開展上述行動,力求調整和改善企業的產業結構、資本構成、運營效率。企業是市場主體、投資主體,自查問題不回避,面對困難不退縮,堅決整改不猶豫。政府部門要轉變職能、轉換機制,給予政策支持和正確導向,國資機構要以管資本為主,健全國有資本合理流動機制,推進混合所有制健康發展,引導企業自我深刻變革,真正在供給側改革中成為市場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