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由專業信息服務提供商湯森路透發布的“2015年全球百強創新機構榜單”中再一次出現圣戈班的名字,這是圣戈班集團連續第五年獲此殊榮。它是由湯森路透基于專利總量、專利授權成功率、專利組合...
由專業信息服務提供商湯森路透發布的“2015年全球百強創新機構榜單”中再一次出現圣戈班的名字,這是圣戈班集團連續第五年獲此殊榮。它是由湯森路透基于專利總量、專利授權成功率、專利組合的全球覆蓋率,以及專利影響力等綜合因素而評定的,非常的客觀公正有說服力。圣戈班集團在全球有12個研發中心,大約100個開發機構,超過3,700名研發人員,350項的專利申請,在圣戈班銷售的產品5個當中就有1個是在過去的五年中開發的。圣戈班作為作為全球創新百強企業,當之無愧!
日本以40家高居榜首,力壓美國的35家。而中國內地無一入圍。
在中國媒體上,我們見到的日本是“失去的20年”,經濟衰退、創新能力喪失。但在我們唱衰日本的時候,他們正在“為未來投資”。經濟實力的比拼,從來不靠GDP。而是技術話語權和產業鏈掌控力。從這一點上,中國的驕傲來得越早,未來會摔得越重。
這些年,全球都在貨幣放水,也就是用債務刺激經濟。但拿日本和中國來對比:日本放出的水流進了產業整合、重組、創新、研發環節;中國的放水流進的是地產、基建和“城市化”。
簡單總結:日本的債務附著的資產是“技術產能”,中國的債務附著的是“土地產能”。二十多年前,日本也經歷過瘋狂的地產泡沫,給日本經濟造成了巨大創傷。但即便跟那個時候的日本比,中國當前情況也不可同日而語。日本當時已經構建了世界一流的技術體系,建立了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中國并沒有充足的技術儲備作為后勁,社會保障也是寅吃卯糧的狀態。這些年來,無論在地產基建方面,還是產業發展方面,中國都在想通過投資的大躍進實現“跨越式升級”。這些投資,有多少真正流入了創新研發環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附:《2015全球創新企業百強》榜單(按字母順序排列)
2015 年全球創新企業百強榜單由湯森路透知識產權與科技事業部分析編制而成。評定標準包括專利總量、專利授權成功率、專利組合的全球覆蓋率,以及基于引用的專利影響力。
亞馬遜今年首次入榜。IBM、西門子等巨頭今年落榜。可見其嚴格程度。
中國內地在去年的評選中曾有華為首次上榜,今年再度缺失。臺灣則有聯發科一家入圍。
全球各國入圍數量:
日本40家;美國35家;法國10家入圍;德國4家;瑞士3家;韓國3家;瑞士、加拿大、比利時、臺灣、荷蘭各1家。
榜單(名稱 / 總部所在地 / 類別)
3M(3M Company) 美國 化學品
雅培(Abbott Laboratories)美國 制藥
AMD(Advanced Micro Devices)美國 電子
空氣化工產品(Air Products)美國 化學品
愛信精機(Aisin Seiki)日本 汽車
阿爾卡特朗訊(Alcatel-Lucent)法國 電信
阿爾斯通(Alstom)法國 能源
亞馬遜(Amazon)美國 軟件
ADI(Analog Devices)美國 電子
蘋果(Apple)美國 電信
阿科瑪(Arkema)法國 化學品
安華高科技(Avago Technologies)美國 電子
巴斯夫(BASF)德國 化學品
拜耳(Bayer)德國 制藥
碧迪(Becton Dickinson)美國 醫療
黑莓(BlackBerry)加拿大 電信
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德國 制藥
波音(Boeing)美國 航空航天和國防
普利司通(Bridgestone)日本 汽車
百時美施貴寶(Bristol-Myers Squibb)美國 制藥
佳能(Canon)日本 電子
卡西歐(Casio Computer)日本 電子
法國原子能委員會(CEA)法國 機構和政府研究
雪佛龍(Chevron)美國 石油、天然氣和能源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CNRS) 機構和政府研究
大金工業(Daikin Industries)日本 制造業
陶氏化學(Dow Chemical Company)美國 化學品
杜邦(DuPont)美國 化學品
艾默生電氣(Emerson Electric)美國 家庭用品
愛立信(Ericsson)瑞典 電信
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美國 石油、天然氣和能源
弗勞恩霍夫(Fraunhofer)德國 機構和政府研究
飛思卡爾(Freescale Semiconductor)美國 電子
富士膠片(FUJIFILM)日本 電子
富士通(Fujitsu)日本 電子
古河電工(Furukawa Electric)日本 家庭用品
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美國 家庭用品
谷歌(Google,現名為Alphabet Inc.) 美國 軟件
日立(Hitachi)日本 電子
本田汽車(Honda Motor)日本 汽車
霍尼韋爾國際(Honeywell International)美國 家庭用品
出光興產(Idemitsu Kosan)日本 石油、天然氣和能源
法國石油研究院(IFP)法國 機構和政府研究
英特爾(Intel)美國 電子
InterDigital 美國 電信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 機構和政府研究
強生(Johnson & Johnson)美國 制藥
江森自控(Johnson Controls)美國 汽車
捷太格特(JTEKT)日本 汽車
川崎重工(Kawasaki Heavy Industries)日本 制造業
神戶制鋼(Kobe Steel)日本 制造業
小松(Komatsu)日本 制造業
京瓷(Kyocera)日本 家庭用品
LG電子(LG Electronics)韓國 家庭產品
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美國
LS產電(LSIS)韓國 石油、天然氣和能源
牧田(Makita Corporation)日本 制造業
美滿(Marvell)美國 電子
聯發科(MediaTek)中國臺灣 電子
美敦力(Medtronic)美國 醫療
美光(Micron)美國 電子
微軟(Microsoft)美國 軟件
三菱電機(Mitsubishi Electric)日本 電子
三菱重工(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日本 制造業
三菱化學(Mitsui Chemicals)日本 化學品
日本電氣公司(NEC)日本 電子
耐克(Nike)美國 家庭用品
新日鐵住金(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日本 制造業
日產汽車(Nissan Motor)日本 汽車
日東電工(Nitto Denko)日本 化學品
諾華(Novartis)瑞士 制藥
日本電報電話公司(NTT)日本 電信
奧林巴斯(Olympus)日本 醫療
甲骨文(Oracle)美國 軟件
松下(Panasonic)日本 家庭用品
飛利浦(Philips)荷蘭 家庭產品
高通(Qualcomm)美國 電子
羅氏(Roche)瑞士 制藥
賽峰(Safran)法國 航空航天和國防
圣戈班(Saint-Gobain)法國 制造業
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韓國 電子
希捷(Seagate)美國 電子
精工愛普生(Seiko Epson)日本 電子
信越化學(Shin-Etsu Chemical)日本 化學品
昭和電工(Showa Denko)日本 化學品
索爾維(Solvay)比利時 化學品
索尼(Sony)日本 家庭用品
住友電工(Sumitomo Electric)日本 制造業
賽門鐵克(Symantec)美國 軟件
TE Connectivity 瑞士 電子
泰雷茲(Thales)法國 航空航天和國防
東麗(Toray)日本 化學品
東芝(Toshiba)日本 電子
豐田汽車(Toyota Motor)日本 汽車
法雷奧(Valeo)法國 汽車
賽靈思(Xilinx)美國 電子
雅馬哈(Yamaha)日本 家庭用品
雅馬哈發動機(Yamaha Motor)日本 汽車
安川電機(YASKAWA Electric)日本 制造業
矢崎(Yazaki)日本 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