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金屬3D打印是工業3D打印發展的新趨勢,未來三年將帶來設備價格、材料價格的大幅下降,設備的精密度、穩定性將顯著提高,技術趨于成熟。金屬模具和個性化金屬產品直接打印將是一大趨勢?!?..
“金屬3D打印是工業3D打印發展的新趨勢,未來三年將帶來設備價格、材料價格的大幅下降,設備的精密度、穩定性將顯著提高,技術趨于成熟。金屬模具和個性化金屬產品直接打印將是一大趨勢。”世界3D打印技術產業協會首席執行官羅軍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預測。 聚焦工業3D打印,第四屆世界3D打印技術產業大會暨博覽會將于2016年5月31日至6月2日在上海舉行。羅軍在日前召開的媒體通氣會上表示,本次會議將以“3D打?。?,構建3D打印生態鏈”為主題,深入推進3D打印與工業設計、科學普及、示范應用、教育培訓、創客、生物醫療、文化創意、時尚藝術等領域的深度結合。
我國全球應用占比僅為10%
盡管金屬3D打印熱潮已經提前涌現,但是真正普及應用大概還需要5~10年。羅軍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金屬3D打印的普及應用關鍵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技術是否成熟、設備的穩定性、精密度;二是材料和設備的價格至少下降30%~50%。
“國內金屬3D打印企業一下子涌現10多家,但真正具備一定技術實力和資金實力的企業并不多。國際化的研發人才嚴重短缺,投資嚴重不足,將進一步拉大我國和國外同行的差距。”
羅軍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在3D打印應用方面,我國僅占全球的10%,而美國卻占全球的接近40%,歐洲占全球的30%。歐洲和美國主要在軍工和航空航天領域占比較大(功能性產品運用)。
在技術方面,美國繼續保持在非金屬領域的領先地位,德國、英國繼續保持在金屬領域的地位。
在政策支持上,美國和歐洲政策的扶持力度比較大,起步早,而我國從今年開始才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加以推進。
在人才方面,由于3D打印涵蓋材料、機械、軟件等多個領域,加上我國缺乏原創技術,國際化研發人才嚴重短缺。
生物3D打印技術取得突破
從生物3D打印應用看,生物3D打印技術已取得階段性突破,標志著生物醫學3D打印時代提前來臨。生物醫學3D打印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而我國生物醫學3D打印技術整體優勢并不明顯,個別企業和研發機構在某些領域具有一定的優勢。“生物醫學3D打印的前景非常廣闊,但不是短期就能夠見效的,是一項長線投資。”羅軍認為,生物3D打印成功與否取決于兩個必要條件:一是持續的資金投入,二是國際一流的研發人才。
從桌面機發展看,由于桌面打印機投資小、國外技術開源,上百家企業蜂擁而入,競爭將白熱化,低水平重復建設加劇,價格戰將很快打響。羅軍表示,我國整體上與國外桌面打印機技術差距明顯縮小。目前,桌面打印機和材料價格大幅降低,技術趨于成熟,進學校家庭將是必然趨勢。與此同時,桌面3D打印機還有很大改進空間,外觀將更為時尚,與互聯網結合更加緊密,操作更加方便快捷,功能將更多元化,環保型材料價格更低,品種更多。
3D打印進入快車道
“3D打印的關鍵在應用,只有在廣泛的實踐應用中,我們才能發現3D打印技術與傳統技術的比較優勢,也才能發現3D打印技術還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羅軍強調。
基于此,第四屆世界3D打印技術產業大會暨博覽會將重點圍繞四大專題展開深入討論:一是工業3D打印專題,涵蓋金屬3D打印機時代是否已經到來;金屬3D打印的市場究竟有多大,還有哪些技術障礙等議題。二是生物醫學3D打印專題,涵蓋生物醫學3D打印技術是否取得新的突破;3D打印器官、細胞、軟組織還有哪些技術需要突破;距離臨床應用還有哪些政策障礙等議題。三是在舉國上下推動創新創業的大潮中,3D打印如何有所為,如何與創新創業充分結合。四是材料專題。
盡管目前已經有1000多種材料可以適用于3D打印,但是,在生物材料、金屬材料、非金屬材料領域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羅軍表示,從今年國際國內3D打印市場發展來看,明顯感覺到3D打印開始步入快車道,3D打印產業發展已由概念認知階段開始向應用階段快速轉變。
第一,3D打印進學校的步伐明顯加快,國內大概有接近1000所學校不同程度地購買了3D打印機,建立了3D打印教室;第二,工業3D打印的市場增速加快,今年國內市場預計將至少銷售500臺工業3D打印機(含金屬和非金屬,其中金屬3D打印機預計突破100臺);第三,生物醫學3D打印好事頻傳,藍光英諾的國家863項目生物醫學3D打印機打印血管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的生物3D打印肝單元技術取得重大技術進步,康奈爾大學開發出可以打印人體器官的材料等,標志著生物醫學3D打印正邁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任何一項新科技都需要一個較長時期的科學普及和示范應用的過程。”羅軍介紹,由世界3D打印技術產業協會、中國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日前在青島高新區搭建的3D打印開放式服務平臺、3D打印在線平臺、3D打印教育培訓平臺,目前已運行半年,在構建3D打印生態鏈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圍繞3D打印生態鏈的構建,第四屆世界3D打印技術產業大會暨博覽會預計展覽面積將首次突破1.7萬平米,將有來自全球近200家3D打印企業參展。世界3D打印技術產業大會暨博覽會曾先后在北京、青島、成都、舊金山成功舉辦三屆年會和美洲峰會,是全球3D打印行業規模最大的展會活動,在科學普及3D打印、深入推動3D打印示范應用,促進3D打印國際間對話合作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相關報道
我國3D打印技術應用取得長足進展
剛剛總裝下線的C919大型客機的機頭窗框是3D打印的,今年9月成功發射的“浦江一號”衛星的天線支架也是3D打印的……
日前,在上海召開的第17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展示了我國3D打印技術應用取得長足進展。
在中國工博會的科技展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型金屬構件增材制造國家工程實驗室展示了多件用3D技術打印的產品,其中包括我國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機C919機頭主風擋的窗框,銀灰色的流線,優美而厚實,系采用“同軸送粉”技術用鈦合金材料3D打印而成。
據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參展人員焦宗戈介紹,目前,北航采用激光增材(即3D打?。┘夹g已經制造了50多種規格、數百件大型關鍵構件,在飛機、航天器、燃氣輪機、汽輪機等十多種裝備工程中得到實際應用。此次展示的還有一架飛機機身的整體鈦合金框,3D打印面積達5.02平方米。
經過近20年攻關與應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國際上率先突破了大型金屬增材制造“變形開裂”預防、“質量性能”控制等關鍵技術,自主建立配套完整的技術標準體系,使我國一舉成為掌握大型關鍵金屬零部件增材制造技術并成功應用的國家。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也展出了多種型號3D打印的航天零部件,如高性能碳纖維接頭鋁合金、鋁合金空間轉位捕獲桿、散熱器等。今年9月,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設計的“浦江一號”衛星成功發射,已在國內衛星上首次應用了3D打印的產品,其天線支架采用了鈦合金材料的3D打印成型產品。
據上海航天設備制造總廠專家、上海市增材制造協會會長王聯鳳介紹,采用3D打印的航天零部件不是為了“趕時髦”,而是出于衛星快速研制、降低成本的需求。原來生產一個衛星支架需要四個月的生產周期,而采用3D打印僅需要三天。一天完成打印成型,兩天開展性能檢測檢驗。目前,“浦江一號”已在軌運行并正常工作,這表明3D打印支架的各項性能指標與傳統機加工制造的支架性能相當,完全能夠滿足設備指標要求。
(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