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宣布拒絕中國在全球貿易規則下獲得“市場經濟”待遇,并向世貿組織(WTO)提交決定一事,12月2日,商務部條法司負責人回應稱,世貿規則中沒有所謂“市場經濟地位”的判定標準,但美國一再將棄用的“替代國”問題與“市場經濟地位”問題攪在一起,企圖混淆視聽,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
貿易摩擦高頻化
據報道,美國政府于上周向WTO總部提交了一份長達40頁的法律申請,反對中國自動獲得市場經濟地位,理由包括制定不利于外國企業的產業政策、以非市場方式運作的巨額出口信貸等。而這是美國政府首次正式公開亮明立場拒絕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
對此,上述商務部條法司負責人表示,美方此次在世貿組織提交的這份文件是該國作為第三方參與中國訴歐盟反傾銷“替代國”做法案而根據程序要求提交的書面陳述意見。該案爭議的核心是2016年12月11日后,歐盟是否有權再依據《中國加入議定書》第15條對中國在反傾銷調查中繼續使用“替代國”做法。“該案件與‘市場經濟地位’無關,世貿規則也沒有‘市場經濟地位’的判定標準,美國也并不是該案的當事方”,該負責人表示,中國已另案將美國類似做法訴諸世貿組織。
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就意味著延續對華產品“雙反”調查時的“替代國”做法。而所謂“替代國”做法,是指不使用中國商品的實際成本,而選擇一個市場經濟第三國或進口國的同類相似商品價格作為計算正常價值的方法?!爸袊鴧⑴c國際競爭一個突出優勢就是人口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相同產品的生產成本往往明顯低于所謂第三國”,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劉仕國向北京商報記者分析道,這就意味著,歐美采取“替代國”制度對中國產品發起“雙反”調查時,通過第三國相似產品認定的生產成本會明顯高于實際成本,從而“判定”我國企業“惡意”壓低價格實行傾銷。
實際上,美國這次強硬表態早有預兆。今年10月底,美國商務部曾發布在鋁箔反傾銷調查中開展的“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調查結論,仍將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
制造業或受沖擊
在此次正式表態前,近些年美國頻繁揮舞的“雙反”大棒已經對中國多行業造成了不小沖擊。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舉例稱,今年2月,美國商務部對中國不銹鋼板材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做出終裁,裁定中國企業63.86%-76.64%的高額反傾銷稅率和75.6%-190.71%的高額反補貼稅率。
“同樣由于密集的貿易保護舉措,一度頗為暢銷的中國光伏產品已在美國市場上難覓蹤跡”,白明直言。資料顯示,美國分別于2012年、2014年宣布對華光伏發起“反補貼”調查并做出裁決,并于今年9月就光伏電池及組件全球保障措施調查做出損害(“201”調查)裁決,這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今年前8月中國光伏產品對美出口額同比下降91%。
正是基于以往的經驗教訓,業界頗為擔憂在此次表態后,美國會加緊在其他領域設置更高出口障礙,顯著加劇中美摩擦。在商務部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建平看來,此次表態是美國在去年12月被中國上訴至WTO之后,做的一個程序性反應,即宣告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今后還將借由“替代國”做法對中國產品發起“雙反”調查,“未來,中國產能較豐富,或是在全球市場尤其是美國市場占有率較高、或是與美國本土產業形成競爭的行業,都可能成為潛在的受沖擊對象,例如鋁制品”。
據海關總署統計,去年中美貨物貿易額為5196億美元,電機電器和音響設備、機械器具及零件、家具及零件、玩具游戲用品及零件、鞋靴均是中國對美國出口金額比重較大的產品類別。
外貿前景整體明朗
在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中,美國并不是首個拒絕放棄對華“替代國”做法的國家。去年12月,與中國同處亞洲東部的日本公開表示,決定繼續不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并維持容易對不當傾銷征收高關稅的“反傾銷稅”機制。
而近段時間歐盟的態度有些“陰晴不定”。去年5月,歐洲議會以壓倒性票數拒絕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今年6月,德國總理默克爾則公開表示,愿意敦促歐盟履行《中國加入議定書》第15條條約,同時歐盟內部也有半數國家認可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但歐洲議會隨后通過對反傾銷調查新方法的修正案,以存在“嚴重市場扭曲”國家或行業的名單代替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名單。“歐盟是擁有28個成員國的區域性組織,每個成員國在與中國經濟交往過程中損益有別,”劉仕國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內部意見的不統一直接導致歐盟整體對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態度的反復。
不過張建平直言,從目前形勢看,歐盟正謀劃以市場扭曲替代非市場經濟的說辭和相關立法。即使歐盟內部意見不甚統一,短期內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可能性并不大。針對業界關于別國將跟進表態的擔憂,他表示,新加坡、韓國等其他主要經濟體已經承認了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而大多數WTO成員并不存在所謂市場經濟地位的國內立法規定,因此不會“跟風”表態。“相比中國與歐美日的貿易往來總額,替代國做法下的‘雙反’調查涉及金額占比并不突出,但卻傳達出了極為惡劣的信號”,張建平向北京商報記者分析稱,這不僅影響到未來中國與這三個主要貿易伙伴的雙邊貿易,也會對脆弱的全球經濟復蘇態勢造成負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