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9月23日公布的9月財新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錄得47,既低于市場普遍預期的47.5,亦較8月終值下降0.3個百分點,創2009年3月來最低。同日發布的9月澳新銀行...
9月23日公布的9月財新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錄得47,既低于市場普遍預期的47.5,亦較8月終值下降0.3個百分點,創2009年3月來最低。同日發布的9月澳新銀行-羅伊·摩根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下跌0.1點至138.4,雖然是該指數統計以來的最低水平,但已出現企穩跡象。機構認為,三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速低于7%概率顯著增大,但短期看也無需過度擔心。當前經濟在生產端面臨的困難恐怕更大,反映在指標上就是工業生產指標普遍表現不佳,但是相對來說,需求端的情況要好于生產端。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同日發布預測認為,三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6.8%左右,四季度增長7%左右,全年增長7%左右。澳新銀行預計,中國第三季度GDP增速將放緩至6.4%,第四季度將反彈至6.8%,全年經濟將同比增長6.8%。
從9月財新制造業PMI初值各分項看,內外需仍然疲弱,投入價格和出廠價格仍處于收縮區間,顯示制造業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其中,產出指數回落至45.7,較8月產出指數下降0.7個百分點;新訂單指數、新出口訂單指數、就業指數等分項指標也均出現下降。
民生證券稱,下半年經濟“破7”幾成定局,要想完成年初目標,穩增長需繼續加碼,下階段貨幣政策將繼續寬松,匯率政策繼續求穩,財政政策繼續加碼。海通證券稱,9月以來發電耗煤同比轉負、環比負增,工業經濟回落幾成定局。發改委投資審批進入快車道,但基建獨木難支。低通脹仍是主要風險,支持貨幣繼續寬松。
不過,經濟增長情況倒是未必有工業經濟指標表現得那么差。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部副部長李建偉認為,不能只從生產的角度考察經濟增長問題,還要結合需求端的變化。“大量產能過剩的存在說明,我國的供給能力并不短缺,只是大多無效。結合需求端看,就是說僅是在現行的經濟結構下,這些供給能力不能帶來增長。”他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
從9月澳新銀行-羅伊·摩根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看,需求的情況似乎略有改善。對于“整體經濟環境”,57.3%的受訪者認為中國明年經濟狀況向好;對于“長期經濟前景”的信心,64.1%的受訪者認為中國經濟長期前景向好。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表示,盡管9月消費者信心繼續下降,但各分項指數顯示消費者情緒逐漸呈現企穩的跡象。股票市場大幅下跌對消費者信心造成的負面影響開始消退。與8月的消費者信心數據相比,9月受訪者對于未來12個月個人財務狀況和宏觀經濟狀況更為樂觀。
相關閱讀:PMI下降不代表制造業進一步惡化
結合8月份的PPI繼續處于下行通道,預示著制造業仍面臨比較嚴峻的下行壓力。那么,這是否意味著制造業正在進一步惡化呢?盡管制造業形勢依然十分嚴峻,但是,更多的還是結構轉型和價格變動所致,而非制造業進一步惡化的表現。相反,隨著各項政策措施的逐步發力,制造業下行的趨勢將逐步得到改變。其中,民營企業的經營狀況向好,是制造業趨勢改變最為重要的方面。
事實也充分證明,無論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情況,還是進出口貿易情況,民營企業都表現出比國有企業更加積極的向好局面。特別是實現利潤,在國有企業仍然處于下降過程的情況下,民營企業卻保持了較好的增長幅度。毫無疑問,這將對增強民營企業發展信心、擴大生產、增加投資等,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
按照中國經濟目前從總體上講,仍然主要依靠投資、出口和消費。所不同的是,三者的關系發生了不少變化。過去是以出口為導向的“三駕馬車”拉動策略,現在則需要轉向以消費為導向、投資為推動力的新的“三駕馬車”拉動策略。其中,出口要盡可能改變由長腿轉為短腿的局面,盡可能地減少對經濟增長的拖累。
事實上,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和影響并不小,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相當大的。但是,中國經濟沒有因此而陷入嚴重的困境之中。一方面,當時中國經濟的結構仍然以制造業為核心,就業、居民收入增長等沒有受到多大影響;另一方面,亞洲之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沒有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對中國的出口沒有造成沖擊,加上制造業能夠為出口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此次金融危機的爆發,不僅影響力和影響范圍遠大于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也直接影響了中國的對外貿易,使原本對經濟呈主要拉動作用的出口嚴重受阻。而且,在這十多年中,中國的制造業逐步被邊緣化,也使得制造業自身的轉型升級出現停滯不前、甚至倒退現象。自然,在金融危機面前,就顯得毫無還手之力了,出現PPI持續下跌和PMI較大幅度下降的局面,也就很正常了。
現在的問題是,如何才能確保制造業朝著積極有利的方向轉變呢?還是要依靠投資和消費的“雙驅動”。從投資來看,就是要通過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加快基礎設施投資實施步伐,使嚴重拖累經濟的鋼鐵、水泥等基礎行業能夠恢復一些生機,不再嚴重拖累經濟,并將這樣的積極信號迅速傳遞到其他行業,形成良性循環。因為,投資本身就是一種消費,且帶動力更強的消費;就消費來看,應當生產性消費和生活性消費兩手抓。
而要促進生活性消費的啟動,依靠企業的投資、投入是一個方面,在政府層面,則需要出臺更大鼓勵生產性消費的政策,如擴大加速折舊范圍、擴大設備購置減免稅范圍、對生產性投資采取財政貼息政策等。只有這樣,企業的生產性投資意識才能增強。
在此基礎上,以溫和的人民幣貶值機制,鼓勵出口,也是穩增長不可忽視的方面。因為,人民幣匯率大起大落,是不利于出口的,只有溫和貶值,特別是國外經營者對人民幣貶值有強烈的心理預期,采購的動力才能增強,出口的阻力才會減少。
總之,只要“三駕馬車”重新發力,制造業也就會步入穩定增長通道,就不會再出現PPI、PMI持續下降的現象,中國經濟的復蘇也將步入健康軌道。對8月份PMI繼續下降的問題,需要關注,而且是重點關注,但切不要失去信心。制造業并沒有出現明顯惡化的跡象,隨著結構轉型的逐步到位,會出現明顯好轉。就看如何把投資和消費兩篇文章做好,尤其是消費文章,要當作最重要的文章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