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據國家海關統計,今年一季度,我國船舶進出口總額88.24億美元,同比增長34.8%。其中,出口船舶82.91億美元,增長34.8%;進口船舶5.1億美元,增長29.6%。同時,船舶...
據國家海關統計,今年一季度,我國船舶進出口總額88.24億美元,同比增長34.8%。其中,出口船舶82.91億美元,增長34.8%;進口船舶5.1億美元,增長29.6%。同時,船舶出口價格增長13.8%。雖然,我國船舶出口在今年一季度增幅很大,但是,由于一季度我國船企在新船接單量、手持訂單量及船舶出口總額等方面與韓國和日本相比已顯落后,在整體競爭實力方面差距明顯。
根據一季度出口船型情況看,預計今年除去散貨船仍然會保持出口額最大外,集裝箱船和海洋平臺的出口將會繼續保持增長態勢,而船舶出口總額增長卻難有大的動力。因此,做強我國船舶工業尚需要在轉型升級、驅動創新等方面多下功夫。
海工裝備出口量增
1~3月,我國出口船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散貨船,占比27.3%。其中,15萬噸以下的散貨船出口占比21.2%,增長2.2%,出口價格下降7.8%;15萬~30萬噸的散貨船出口占比4.7%,下降498.9%,出口價格下降10.6%;30萬噸以上的散貨船出口占比1.4%。
排在第二位的集裝箱船出口占比12%。其中,6000TEU以上的機動集裝箱船出口占比7.8%,下降12.9%,出口價格下降12.9%;6000TEU及以下的集裝箱船出口占比4.2%,增長31.1%,出口價格下降34.4%。
此次排在第三位的是浮動或潛水式鉆探或生產平臺,也是首次超過長期位居第三位的油船。其出口額9.31億美元,占比11.2%,增長幅度極為巨大,達到6068.6%,同時出口價格漲幅也十分巨大,達到1900.6%。
一季度,亞洲仍然是我國船舶出口最大的市場,占比超過六成,增幅超過五成,其地位可謂無以倫比。
1~3月,我國向139個國家和地區出口船舶,其中向亞洲出口52.56億美元,占比63.4%,增長52%;向歐洲出口9.68億美元,占比11.7%,下降9.2%;向拉丁美洲出口9.43億美元,占比11.4%,增長1.8%;向大洋洲出口7.96億美元,占比9.6%,增長102.2%。
1~3月,加工貿易方式、對外承包工程出口貨物貿易方式和一般貿易方式的出口,合計占比超過九成九。其中,作為傳統的貿易方式,加工貿易方式的占比仍然最大,但是,增幅小于其他貿易方式的出口,相比以往已經下降超過一成,而且,今后還會進一步調整變化。一季度,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占比84.3%,增長21.5%;以對外承包工程出口貨物貿易方式出口占比9.8%,增長1592.8%;以一般貿易方式出口占比5.3%,增長52.6%。
1~3月,全國27個省(市、區)出口船舶,其中江蘇、廣東和上海三省市出口額占比59.9%,其中前兩省份出口增幅均比較大。江蘇省出口23.39億美元,占比28.2%,增長97.2%;廣東省出口14.16億美元,占比17.1%,增長156.9%;上海市出口12.1億美元,占比14.6%,下降7.8%。
船舶進口價格下降大
1~3月,排在進口第一位的是燈船、消防船、起重船等不以航行為主的船舶,進口占比42.3%;位居第二位的是不包括劃艇的未列名機動船舶和救生船,進口占比36.6%,增長21.9%;長期以來位居船舶進口首位的供拆卸的船舶及其他浮動結構體則屈居第三,進口占比10%,下降50.6%。這前三大類進口產品的進口額占比88.9%,接近九成。同時,我國船舶進口價格同比下降78.3%。
亞洲是我國船舶進口最主要的市場,占比超過五成,增幅近五成,占有非常重要的市場地位,而日本是我國最主要的進口貨源地,且進口增幅超過兩倍。
1~3月,我國主要是以一般貿易、租賃貿易和加工貿易三種方式進口船舶,三類合計占比幾乎達到百分之百。其中,以一般貿易方式進口2.73億美元,占比53.4%,增長19.2%;以租賃貿易方式進口2.19億美元,占比42.9%,增長3018.1%。該類貿易方式的船舶進口作為進口貿易方式轉變的新寵,適合市場的需求和發展趨勢,其占比有望進一步擴大;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口1746.26萬美元,占比3.4%,增長294.4%。
1~3月,天津、廣東和江蘇三省市進口船舶的合計占比達89.8%,近九成。其中,天津市進口額最大,達到2.16億美元,占比42.4%,增長26.2%;廣東省進口1.91億美元,占比37.5%,增長165%;江蘇省進口5058.61萬美元,占比9.9%,增長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