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編者按實施“中國制造2025”,實現制造業升級,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是主線,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是主攻方向。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貫穿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活動各個環...
編者按實施“中國制造2025”,實現制造業升級,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是主線,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是主攻方向。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貫穿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活動各個環節。4月1日,工信部啟動2015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 推薦工作,以“互聯網++”為標志的信息技術進入傳統裝備制造業,將會摩擦出怎樣的火花?又將面臨哪些挑戰?為此,本報記者采訪了工信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總工程師、研究員王建平。
重構裝備制造產業鏈生態
中國能源報:“互聯網+”與裝備工業融合創新的著力點在哪?將對裝備制造業態帶來哪些改變?
王建平:“互聯網+”與裝備工業融合創新的著力點是實現裝備制造業的智能制造轉型,重點在實現生產組織形式和商業模式的組合創新方面。隨著智能制造的不斷普及以及云計算、大數據的應用,制造業的生產、服務及商業模式將發生深刻變革。
在裝備制造業的產品創新中,用戶可以積極參與到創新過程的快速迭代式創新,生產過程是以智能制造、大數據分析、3D打印等為特征的制造過程;服務可以通過實現智能制造的廠家直接獲取產品的使用信息,檢測使用情況,并下達維修和保養指令,形成全生命周期的服務。
“互聯網+”裝備制造業,可以迅速集結虛擬工廠,提高全社會產能利用率。
中國能源報:在推進“互聯網+”裝備制造業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王建平:要重視軟件、特別是工業設計軟件在智能工業生態體系重構、商業模式創新中的獨特作用,我把這個稱之為“軟件定義工業”,即在新興網絡環境下,采用軟件工具和應用平臺,利用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軟件將重新定義工業產品的需求定義、設計研發、生產制造、監控管理、營銷物流等全過程,形成新的工業生態體系、推動商業模式不斷創新。
在“互聯網+”工業進程中,我們會看到設計軟件企業的自身轉型,看到其帶動制造業的智能化、服務化轉型,未來的產業生態體系是以互聯網+設計+制造+供應鏈+……構成的新體系。
中國能源報:未來“互聯網+”裝備制造業將呈現什么樣的生態?
王建平:未來將沿著深度開發應用的網絡化和國際化方向發展。未來裝備制造工業將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和信息資源的深度開發及利用,不斷提高研發、生產、經營、管理、決策的效率和水平;推進企業網絡化工程設計和建設水平,大企業集團將逐步參與產業互聯網建設與運營,實現生產、管理、銷售、服務等網絡化、規范化、系統化和國際化,實現我國裝備制造工業逐步從制造到智造的跨越發展。
我國裝備企業在大型產品的系統設計、系統研發、系統成套和工程總承包能力等方面水平將不斷提高。
信息安全和知識產權保護遭遇挑戰
中國能源報:“互聯網+”工業的推廣,會產生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是工業信息時代的核心資產,數據安全會面臨哪些挑戰?
王建平:在互聯網、物聯網、移動互聯網構建的工業互聯網環境下,在網絡支撐的云計算模式下,信息網絡、工業系統安全的挑戰空前嚴峻,因為在新的計算環境下,安全已經不僅僅是信息安全、工業生產系統的安全問題,更涉及數據資產的安全和擔憂。
這些數字資產安全如何保護?歸屬如何界定?在云模式下,設計工具、設計平臺都是依賴網絡平臺、基于云模式調用的,產品開發商、生產商設計的產品數字文檔都是基于云模式存儲在設計軟件提供商、或者云平臺服務商的云存儲空間里,由此產生數據資產安全的挑戰是空前的。這需要我們完善法律制度,規范市場準入,強化技術保障能力。
中國能源報:對于裝備制造企業而言,如何保護自主研發成果和核心制造技術?
王建平:互聯網時代的知識產權本身就面臨著無形性更加明顯、地域性受到沖擊、專有性更難實現等挑戰。“互聯網+”戰略源源不斷產生的大數據則成為知識的輸入,在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形成新的知識,知識產權保護面臨更大挑戰。
“互聯網+”與裝備制造業的結合,為相關的工業互聯網、智能工廠等提供了物理基礎,也將催生新工業知識的生產、轉換與消費。其實,從CAD、CAM、PLM到CRM、ERP、PDM,從機床監控到MES制造執行系統,從工控SCADA軟件到精準生產管理系統等,這些軟件的價格都不菲,而且核心知識產權都掌握在國外公司手里,國外公司通過掌握知識產權控制了一個行業的發展。
因此,在發展“互聯網+”戰略的時候,必須注重知識產權保護,在現行制度框架下,要采取靈活的模式保護創新,做好風險的應對準備,加強對技術創新的專利保護,采取積極的措施,比如加入防御性專利聯盟,降低專利風險。
同時,關注開源合規問題,選擇合適的開源模式,謹慎地為關鍵軟件選擇最合適的開源許可證并密切監視軟件的開發過程,對源代碼執行徹底的技術分析并審查每個開源許可證,避免潛在的針對涉嫌違反許可證條款的權利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