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自主研制的軍用大飛機“運20”日前在珠海航展上大放光彩,其賣點之一就是在飛機次承力件上使用了我國自己生產的碳纖維。然而,這僅僅是一面旗幟,不能全部代表國產碳纖維的真實面貌。《經...
我國自主研制的軍用大飛機“運20”日前在珠海航展上大放光彩,其賣點之一就是在飛機次承力件上使用了我國自己生產的碳纖維。然而,這僅僅是一面旗幟,不能全部代表國產碳纖維的真實面貌。《經濟參考報》記者在一些省份看到,有的碳纖維企業雖然搞起了幾十噸、上百噸的生產線,但達不到產業化標準,產能利用率非常低;有的企業由于缺少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生產線已停工半年多。工信部統計顯示,分散于全國多個省份的30多家碳纖維企業大多規模較小,且技術水平和工藝路線多處于同一檔次,只能生產一個型號的“大路貨”。面對日、美廠商不斷在對華產品出口價格上做文章,低價競銷惡意打壓,仍處幼稚發展期的國內碳纖維產業正面臨極大的生存危機。
資本涌入碳纖維行業
10多年前,碳纖維研制的核心技術還全部在歐美發達國家手里,經過“10年生聚”、自主研發,國產碳纖維如今已初具規模。由于看好產業發展前景,近年來,國內大量資本涌入這一行業。
中國化纖工業協會副會長趙向東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這幾年我國碳纖維產業的進步可以概括為“三初”:一是初具規模,二是初上水平,三是初步滿足了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
據了解,碳纖維是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中不可或缺的戰略性新型材料,其質量比金屬鋁輕,但強度高于鋼鐵,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能源裝備、交通運輸、建筑工程、體育休閑等領域。由于碳纖維是提高軍用飛機性能的重要材料,長期以來,日、美等國碳纖維廠商對我國進行嚴格的技術封鎖和出口限制,直到最近10年,我國才實現了突破性進展。
碳纖維屬于軍民兩用的新材料,西方國家一直將其視為戰略性物資。本世紀初,我國只有山東、吉林等地極少數企業涉足碳纖維產品,年生產規模僅為幾十噸,而且產品水平落后,國內市場需求的4000多噸民用碳纖維全部依賴進口,軍用的碳纖維更是“等米下鍋”。
為不再受制于人,我國在“十五”期間把碳纖維關鍵技術專項列入了國家“863”計劃,“十二五”期間更是把其列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在國家政策扶持下,我國碳纖維產業在產業規模和技術水平上都實現了突破性進展。
據介紹,碳纖維在性能上,從低到高可以形成T300、T700、T800、T1000等產品,日、美等國可以大規模工業化生產T300至T1000系列碳纖維產品。目前,我國雖然達不到日、美的水平,但在T300級碳纖維上的工業化生產的全流程關鍵技術,已基本實現國產化突破,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碳纖維產業化成套技術,產品已經部分替代了進口。同時,在T700、T800方面,也在關鍵技術上實現了突破。
國產碳纖維已經能初步滿足國內需要,在運載火箭、衛星、大型飛機和戰斗機等高端裝備都進行了應用。同時,隨著碳纖維行業進入快速發展期,我國培育了江蘇恒神、中復神鷹、威海拓展等一批碳纖維龍頭企業,也培養出了一批寶貴的技術人員和產業工人。
國產貨沉淪低端市場
我國碳纖維發展雖然很快,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10至15年左右的技術差距,已經實現產業化的也只是部分品種,遠沒有形成系列化產品,特別是高端產品沒有實現產業化,還無法滿足高端領域的全部需要。
《經濟參考報》記者走訪多地了解到,在碳纖維產業化進程加快的同時,也出現了大量低水平重復建設,導致我國碳纖維產業格局出現“小散亂”現象。具體表現為:產品低水平、同質化現象嚴重;企業單條生產線規模小;技術裝備以及下游產品開發應用等方面與國外先進水平存在明顯差距,這些都成為制約我國碳纖維產業進一步發展的掣肘。
據工信部統計,當前國內碳纖維產能已有一定規模,分散于江蘇、河南、山東、吉林、甘肅等省份的30多家碳纖維企業。不過,這些企業大多規模較小,而且技術水平和工藝路線多處于同一檔次,且只能生產一個型號的“大路貨”。目前國內建成千噸級生產線的碳纖維企業僅有四家,分別是江蘇恒神、中復神鷹、藍星公司、威海拓展。
江蘇恒神纖維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錢云寶說,很多企業在投資上馬碳纖維項目之前,對這一行業缺乏真正了解。一些碳纖維企業雖然搞起了幾十噸、上百噸的生產線,但達不到產業化標準,產能利用率都非常低。記者在一些省份看到,有的碳纖維企業由于缺少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生產線已停工半年多。
“小散亂”還導致國家科研經費出現“撒胡椒面”的現象,一些碳纖維科研項目因此無法取得較好的效果。據了解,到目前為止,國內碳纖維的實際年產量僅兩三千噸,大部分都用于檔次較低的民用品,如自行車、釣魚竿、羽毛球拍和箱包等。在民用飛機、輸電線路等高端產品上,國產碳纖維基本沒有市場。
沈陽中恒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樹甫說,在日本,僅東麗一家公司的年產量,就遠大于國內所有企業的總產量。“中國和日本的碳纖維之爭,如同日本派出一艘現代化軍艦,而我國僅能派出30多艘小舢板應戰,尚未開戰,勝負已定”。
國外低價競銷蓄意打壓
在國內企業遍地開花、“小散亂”現象突出的同時,日、美等碳纖維國外廠商又不斷在對華產品出口價格上做文章,惡意打壓處于幼稚發展期的我國碳纖維產業,使全行業面臨極大的生存危機。
由于碳纖維的軍用價值,西方國家對我國防范得非常緊。以前主要是對我國進行技術封鎖,不轉讓技術、不出售設備,而在我國以自主研發攻克生產技術和生產裝備的系列難點、開啟碳纖維國產化進程后,日、美等國的廠商開始在價格上做文章,對我碳纖維產業進行大肆打壓。
據業內人士稱,當聽聞我國需要某種碳纖維卻無法自主生產時,國外廠商就打出天價;當我國在產品質量和銷路上有所起色時,他們便不計成本地低價傾銷占領市場,導致我國碳纖維企業被迫大幅減產、停產,從而無法在連續大規模生產中降低成本并提高質量。
如2003年至2004年期間,我國尚未大規模生產T300,T300-3K型高端碳纖維的國際市價雖為600至700元/公斤,而我國當時的進口價竟被國外廠商提高至8800元/公斤。近年來我國開始成規模地生產T300,國外廠商又以65元/公斤的“跳樓價”向中國出售T300碳纖維,加上關稅后到國內市場也就105元/公斤。這個價格對于國內企業來說,甚至低于成本,企業生產根本無利可圖,也無法發展。
國內碳纖維企業家對此憂心忡忡,認為“國外碳纖維的低價競銷使國產碳纖維喪失了民用市場競爭力。沒有市場,碳纖維產業化也成了無源之水”。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國外對華產品價格下降曲線正好與中國投資碳纖維建設的曲線相對應,這背后明顯隱藏著打壓我國碳纖維產業的深刻動機。
山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朱波說,我國碳纖維的整體水平己能做到T300級,但現在仍處于從T300到T700等更高級別的提升過程中。隨著美、日等國生產效率提高,其T700級碳纖維售價已接近甚至低于我國T300級的制造成本。只要我國碳纖維技術在某個節點取得突破,他們就低價拋售這個節點的產品。這種打壓方式,明顯是要讓我國的碳纖維企業都成為“長不大的小蘿卡頭”,進而使我國的碳纖維市場永遠受制于歐美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