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十二五”進程已過大半,除去經濟指標完成良好外,讓更多百姓關注的環保指標,完成狀況卻不容樂觀。《中國經營報》記者從國家發改委處了解到,目前涉及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減
“十二五”進程已過大半,除去經濟指標完成良好外,讓更多百姓關注的環保指標,完成狀況卻不容樂觀。《中國經營報》記者從國家發改委處了解到,目前涉及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減少,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能源消費強度,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四大環保指標,尚未能按進度完成。
而國家發改委與環保部之間的調研狀況也出現了矛盾的局面。
環保調研結論不一致
在國家發改委新年第一場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司長徐林透露,“‘十二五’規劃提出年均GDP增長目標為7%,在過去三年里實際增長分別是9.2%、7.7%和7.7%,根據目前經濟發展的走勢,要完成‘十二五’規劃提出的年均增長7%的目標沒有任何問題。”
但是,最糾結的局面是,有四項指標完成得并不樂觀,“這四項都是和環保節能有關的”。
“氮氧化物排放總量,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能源消費強度,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指標完成情況,按進度滯后。”徐林透露,對“十二五”規劃實施進展不力的節能環保領域,下一步要采取強力措施不斷改進。
2011年3月14日,全國人大審議通過了“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分別減少8%,同時將氨氮和氮氧化物首次列入約束性指標體系,要求分別減少10%。
在徐林公布信息的同一場合下,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司長陳斌則表示,“為了結合大氣治理,一些地方政府啟動了鋼鐵、水泥、電力、平板玻璃等行業的脫硫脫硝及除塵改造工作。比如,河北省拆除了一批鋼鐵和水泥的生產線,對全省產能過剩行業的重點企業加強了環保監控。”
陳斌甚至透露,“一些地方,在高耗能和排放較大的企業中安裝了IC卡,進行實時監控。”記者向陳斌詢問,“IC卡執行情況怎樣,能否做到有效監控。”陳斌表示,“應該執行得還可以。”
國家環保部一位部門負責人則向記者透露,“地方環保執法力度一直上不去。我們去調研,一噸鋼材的利潤只能買一瓶水,這種情況下,開環保設備的鋼廠非常少。”
該人士向記者算了一下賬,“環保脫硫排放裝置,運行一年,成本要1000萬元,少開一天就是賺30多萬元,這與每噸鋼材的利潤形成鮮明對比,所以,很多企業都不是滿負荷運行環保裝置。”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盈利228.86億元,如果剔除投資收益和營業外收支凈額等,鋼鐵主業基本是盈虧持平。2013年列入統計的會員企業銷售收入利潤率僅為0.62%。
“在這種情況下,鋼鐵企業花錢會特別謹慎,想方設法通過多元化、多種經營發展戰略,把錢花到國民經濟需要、投資省、建設周期短、節能環保、效益好的項目中去,提高投資回報率,盡快改變經濟效益低迷的困境。”蘭格鋼鐵網分析師認為。
“所以,鋼企在環保上會出現很多問題。”上述環保部人士表示。
有分析認為,2014年,鋼材價格依舊處于弱勢,鋼鐵行業依舊不容樂觀。
而鋼鐵和水泥等高耗能行業與節能減排的關系非常密切,包括與氮氧化物排放總量、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能源消費強度、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指標等息息相關。
“未來的環保任務非常艱巨。”上述環保部人士向記者表示。
警惕:地方極端行為
四項環保指標進展不力,這為未來的地方政府極端行為埋下了伏筆。
從“十一五”的完成進度就有跡可循。時至“十一五”末的2010年5月,政府公布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即中國將從14個方面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十一五”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標。
讓各級政府震驚的是,該《通知》指出,“十一五”節能減排指標是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指標。到“十一五”末,要對節能減排目標完成情況算總賬,實行嚴格的問責制,對未完成任務的地區、企業集團和行政不作為的部門,都要追究主要領導責任,根據情節給予相應處分。
2010年6月,政府宣布以萬元GDP電耗取代之前的萬元GDP綜合能耗,成為節能考核的新標準。這被視為中央應對地方“萬元GDP綜合能耗和電耗降幅相差甚遠”的有力措施。
這種新的統計方法使得地方政府無法作假,統計局從耗電量上就能進行統計核算,但同時,考核電耗的方法也給了地方政府絕好的“節能”手段,即拉閘限電,乃至停電。
工信部一位司長便警告,“年底地方政府為完成節能減排指標將會采取限電行為,尤其針對紡織行業這種輕工業。”
隨后,河北開始出現鋼廠因拉閘限電集體停產的局面,然而,這還在可控范圍內。不久之后,拉閘限電之風殃及了民用電。河北、安徽和山西居民用電也受到限制,甚至出現停電一個月的極端狀況。
“十二五”規劃的起止時間為2011~2015年,2014年成為了完成指標的關鍵一年,“十二五”初期的狀況與目前的狀況則截然不同。在“十二五”初期,國家環境咨詢委員會對中國東部和中部進行了調研。
“‘兩高一低’的建設再次抬頭,節能減排完成既定的目標很困難。”該委員會成員向記者透露,“但是,我們可以透露的是,中西部當時又上了很多重化工業項目,以拉動地方經濟。”
此外,“還有一些資源類的開采項目也未能做出循環利用的規劃,便急忙上項目。”與此同時,調研小組還前往東部沿海地區,“沿海的情況也非常糟糕。”
上述人士透露:“為了獲得項目審批,一些地方政府以發展海洋經濟為由,在海邊、灘涂地帶設立高耗能項目,對海洋的污染危險非常大。”
然而到了“十二五”末,情況發生了逆轉。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司長陳斌透露,“河北是鋼鐵大省,2018年以前,主動要壓減7000萬噸左右鋼材。上上下下已經高度統一了。”
“從去年年底摸底的情況看,各地基本上都停止了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的新增產能項目,對違規在建的項目也進行清理,叫停了違規在建的項目,未開工的項目也不再開工。一些地方還出臺了化解本地區產能過剩矛盾相關的配套政策,有的跟轄區內各地簽訂了目標責任書,認真分解淘汰壓縮任務與責任。”陳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