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4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成為世界上繼美、德之后的第三貿易大國。持續增長的外貿出口與投資、消費一起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對外貿易不僅為中國創造了大...
2004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成為世界上繼美、德之后的第三貿易大國。持續增長的外貿出口與投資、消費一起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對外貿易不僅為中國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而且對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
中國的外貿增長在極大地促進本國經濟增長的同時,也為世界經濟的增長作出巨大的貢獻。據商務部統計,從1990年至2004年,中國的累計進口額高達2.8萬億美元,年均增速超過世界進口平均增速10多個百分點。在2003年,中國對外貿易增長了37%,對全球貨物貿易增長的貢獻率為11.3%,居世界第1位。聯合國貿發會議公布的《2004年世界投資報告》也認為,中國與美國一起已成為當前世界經濟增長的兩大發動機之一。 查閱最全面的金融(銀行、保險、證券、外匯、農信社、城商行、外資銀行)信息和最有價值的金融資源請登陸中國金融資源總庫
但是,由于中國的外貿長期維持粗放式的增長方式,雖然貿易數額巨大,但貿易結構和創利能力不盡合理,特別是在中國進入全面對外開放新階段之后,中國傳統對外貿易戰略潛在矛盾和問題也在隨著中國貿易地位的上升而逐漸顯現出來。因此,在新的開放時期,有必要修正本國的貿易政策和貿易發展戰略,實現外貿和經濟增長的協調、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貿易結構的失調
從貿易結構上看,雖然近年來中國的對外貿易總額大幅增長,但是由于加工貿易在中國出口產品中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使得貿易對國民財富增長的貢獻比較有限。根據國際經驗,采取來料加工的方式的加工貿易,國家從國際貿易中實得外匯收入平均約為貿易額的20%,而國民從加工貿易中獲得的收益則更為有限。
另一方面,中國對外出口產品中,雖然工業制成品的比重逐年增加,但高新技術產品所占比重依然很低。據中國海關統計,2004年高新技術產品在中國出口的工業制成品中的比例僅為27.9%,而這些所謂的高新技術產品中還絕大部分使用國外的核心零部件或者關鍵性技術。另外,中國出口的大部分產品都是由三資企業完成的。據統計,在2004年前三季度,中國對外出口中三資企業所占比重已經超過50%。其中,在三資企業出口中,很大一部分是為國際知名廠商的貼牌生產,由于中國沒有自己的品牌,大部分利潤都由外商賺去了。目前中國的貿易結構停留在“以外商為主”階段,需要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行轉換。
重商主義的“出口創匯”
中國傳統貿易戰略是以“出口創匯”為基本指導原則的,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中國的外貿長期維持出口大于進口的“順差”狀態。在貿易規模不斷增大的情況下,中國的傳統外貿出口增長出現了難以為繼的局面。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努力擴大出口一直是中國對外開放和一項重要內容,為了擴大出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勵出口和優惠政策,如為出口企業提供優惠貸款、貼息、出口補貼、退稅等,這些措施的實施使得中國外貿出口連續20多年保持比中國GDP增長高出一倍的速度增長。但是,這種帶有濃重的“重商主義”色彩的貿易增長方式在長期內是無法維持的。一方面,鼓勵出口的優惠政策扭曲了國內經濟的資源配置,也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特別是出口退稅已經成為中國外貿發展的巨大成本和代價。另一方面,持續的貿易盈余也會使一國的外匯儲備居高不下,對本國的匯率穩定和經濟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
粗放式出口導致國際貿易摩擦
大規模的商品出口還會引發不必要的國際貿易摩擦。近年來,世界各國針對中國商品的反傾銷案件不斷增多。據WTO統計,1995~2003年,中國遭受其他WTO成員的反傾銷立案調查次數為356件,占WTO成員反傾銷案件總數的14.7%,最終遭受反傾銷制裁的案件254起,占WTO反傾銷總量的16.8%。
從時間上看,中國遭受反傾銷調查的次數逐年上升,在20世紀80年代,平均每年立案6.5起,20世紀90年代前期平均每年立案31.8起,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平均每年立案37.6起,而在進入21世紀之后,2001~2003年中國被反傾銷立案數分別為55起、51起和47起,2004年上半年,其他WTO成員針對中國的反傾銷立案數為23起,位居世界第一位。
中國產品成為世界各國的反傾銷調查對象,主要原因在于中國出口產品的價格偏低。這與中國傳統的出口創匯外貿發展戰略密切相關。中國出口商品大多為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工業制成品,由于中國勞動力價格便宜,中國的出口廠商在國際市場上一味壓低價格,造成中國出口產品長期處于增量不增價的局面,產品的升級換代緩慢,缺乏核心競爭力。中國商品大量存在于國際市場,一方面引起國內廠商的惡性競爭,無法體現中國勞動力的正常價值,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傾銷的感覺,引發國際經濟摩擦。特別是在世界不少國家目前還不愿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情況下,中國商品在國際反傾銷調查中往往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要破解與外部世界貿易摩擦不斷加劇的難題,中國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徹底改變傳統以出口創匯為首要目標的粗放式外貿發展戰略問題。
樹立新開放觀轉變外貿戰略
首先,在新的全面開放條件下,中國外貿要摒棄那種不惜代價地追求擴大出口的傳統戰略,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依靠科技進步走內涵式發展之路,盡快實現從數量型增長向質量型增長轉變,同時修正或取消不合時宜的出口鼓勵政策,從出口創匯型的指導政策向出口創利和維護公平貿易環境的外貿指導政策轉變。
其次,中國要加速由低效、低附加值的數量型增長向高效高附加值的出口戰略轉變,特別是防止本國企業為了爭奪國際市場,惡性價格競爭,既引發國際社會對中國商品的歧視,也惡化了中國的貿易條件,造成不必要的國際貿易摩擦和利益損失。
第三,中國要積極探索并盡快建立綠色貿易制度,在實施外貿出口戰略轉變中要盡快構建“資源節約型”出口結構,減少污染性產品生產出口,促進經濟和外貿的可持續發展。
第四,要改變傳統的重商主義的出口創匯思想,在重視外貿出口增長的同時,適應擴大中國的進口規模。特別是在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非常龐大的情況下,適當地擴大進口不僅能夠緩解國際社會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同時也能提升本國國民的福利,并有利于中國外貿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中國的外貿增長在極大地促進本國經濟增長的同時,也為世界經濟的增長作出巨大的貢獻。據商務部統計,從1990年至2004年,中國的累計進口額高達2.8萬億美元,年均增速超過世界進口平均增速10多個百分點。在2003年,中國對外貿易增長了37%,對全球貨物貿易增長的貢獻率為11.3%,居世界第1位。聯合國貿發會議公布的《2004年世界投資報告》也認為,中國與美國一起已成為當前世界經濟增長的兩大發動機之一。 查閱最全面的金融(銀行、保險、證券、外匯、農信社、城商行、外資銀行)信息和最有價值的金融資源請登陸中國金融資源總庫
但是,由于中國的外貿長期維持粗放式的增長方式,雖然貿易數額巨大,但貿易結構和創利能力不盡合理,特別是在中國進入全面對外開放新階段之后,中國傳統對外貿易戰略潛在矛盾和問題也在隨著中國貿易地位的上升而逐漸顯現出來。因此,在新的開放時期,有必要修正本國的貿易政策和貿易發展戰略,實現外貿和經濟增長的協調、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貿易結構的失調
從貿易結構上看,雖然近年來中國的對外貿易總額大幅增長,但是由于加工貿易在中國出口產品中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使得貿易對國民財富增長的貢獻比較有限。根據國際經驗,采取來料加工的方式的加工貿易,國家從國際貿易中實得外匯收入平均約為貿易額的20%,而國民從加工貿易中獲得的收益則更為有限。
另一方面,中國對外出口產品中,雖然工業制成品的比重逐年增加,但高新技術產品所占比重依然很低。據中國海關統計,2004年高新技術產品在中國出口的工業制成品中的比例僅為27.9%,而這些所謂的高新技術產品中還絕大部分使用國外的核心零部件或者關鍵性技術。另外,中國出口的大部分產品都是由三資企業完成的。據統計,在2004年前三季度,中國對外出口中三資企業所占比重已經超過50%。其中,在三資企業出口中,很大一部分是為國際知名廠商的貼牌生產,由于中國沒有自己的品牌,大部分利潤都由外商賺去了。目前中國的貿易結構停留在“以外商為主”階段,需要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行轉換。
重商主義的“出口創匯”
中國傳統貿易戰略是以“出口創匯”為基本指導原則的,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中國的外貿長期維持出口大于進口的“順差”狀態。在貿易規模不斷增大的情況下,中國的傳統外貿出口增長出現了難以為繼的局面。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努力擴大出口一直是中國對外開放和一項重要內容,為了擴大出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勵出口和優惠政策,如為出口企業提供優惠貸款、貼息、出口補貼、退稅等,這些措施的實施使得中國外貿出口連續20多年保持比中國GDP增長高出一倍的速度增長。但是,這種帶有濃重的“重商主義”色彩的貿易增長方式在長期內是無法維持的。一方面,鼓勵出口的優惠政策扭曲了國內經濟的資源配置,也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特別是出口退稅已經成為中國外貿發展的巨大成本和代價。另一方面,持續的貿易盈余也會使一國的外匯儲備居高不下,對本國的匯率穩定和經濟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
粗放式出口導致國際貿易摩擦
大規模的商品出口還會引發不必要的國際貿易摩擦。近年來,世界各國針對中國商品的反傾銷案件不斷增多。據WTO統計,1995~2003年,中國遭受其他WTO成員的反傾銷立案調查次數為356件,占WTO成員反傾銷案件總數的14.7%,最終遭受反傾銷制裁的案件254起,占WTO反傾銷總量的16.8%。
從時間上看,中國遭受反傾銷調查的次數逐年上升,在20世紀80年代,平均每年立案6.5起,20世紀90年代前期平均每年立案31.8起,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平均每年立案37.6起,而在進入21世紀之后,2001~2003年中國被反傾銷立案數分別為55起、51起和47起,2004年上半年,其他WTO成員針對中國的反傾銷立案數為23起,位居世界第一位。
中國產品成為世界各國的反傾銷調查對象,主要原因在于中國出口產品的價格偏低。這與中國傳統的出口創匯外貿發展戰略密切相關。中國出口商品大多為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工業制成品,由于中國勞動力價格便宜,中國的出口廠商在國際市場上一味壓低價格,造成中國出口產品長期處于增量不增價的局面,產品的升級換代緩慢,缺乏核心競爭力。中國商品大量存在于國際市場,一方面引起國內廠商的惡性競爭,無法體現中國勞動力的正常價值,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傾銷的感覺,引發國際經濟摩擦。特別是在世界不少國家目前還不愿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情況下,中國商品在國際反傾銷調查中往往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要破解與外部世界貿易摩擦不斷加劇的難題,中國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徹底改變傳統以出口創匯為首要目標的粗放式外貿發展戰略問題。
樹立新開放觀轉變外貿戰略
首先,在新的全面開放條件下,中國外貿要摒棄那種不惜代價地追求擴大出口的傳統戰略,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依靠科技進步走內涵式發展之路,盡快實現從數量型增長向質量型增長轉變,同時修正或取消不合時宜的出口鼓勵政策,從出口創匯型的指導政策向出口創利和維護公平貿易環境的外貿指導政策轉變。
其次,中國要加速由低效、低附加值的數量型增長向高效高附加值的出口戰略轉變,特別是防止本國企業為了爭奪國際市場,惡性價格競爭,既引發國際社會對中國商品的歧視,也惡化了中國的貿易條件,造成不必要的國際貿易摩擦和利益損失。
第三,中國要積極探索并盡快建立綠色貿易制度,在實施外貿出口戰略轉變中要盡快構建“資源節約型”出口結構,減少污染性產品生產出口,促進經濟和外貿的可持續發展。
第四,要改變傳統的重商主義的出口創匯思想,在重視外貿出口增長的同時,適應擴大中國的進口規模。特別是在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非常龐大的情況下,適當地擴大進口不僅能夠緩解國際社會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同時也能提升本國國民的福利,并有利于中國外貿的協調、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