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談不上好消息,但也不意外。”電話那頭,重慶最大的光伏企業—大全新能源投資者關系部經理何寧語氣很平靜。7月27日,中歐“貿易史上金...
“談不上好消息,但也不意外。”電話那頭,重慶最大的光伏企業—大全新能源投資者關系部經理何寧語氣很平靜。
7月27日,中歐“貿易史上金額最大的貿易爭端”峰回路轉,在距8月6日僅10天的最后關頭,中歐光伏產品貿易爭端終于達成價格承諾。這一消息,給大全新能源重新帶來生機。何寧透露,已停產半年之久的大全新能源正隨時準備復產。
中歐光伏貿易爭端
大事記(歐盟)
2012年7月,歐盟光伏電池產業正式提交了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的申請。
2012年9月6日,歐盟委員會宣布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
2013年6月4日,歐盟委員會宣布,歐盟將從6月6日起對產自中國的光伏產品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如果雙方未能在8月6日前達成妥協方案,屆時反傾銷稅率將升至47.6%。
2013年7月27日,歐盟委員會貿易委員德古赫特宣布,經過談判,中國與歐盟就光伏貿易爭端已達成“友好”解決方案,該方案近期將提交歐委會批準。這一談判結果對于中歐雙方意義重大。
凈虧損710萬美元
曾被紐交所發出退市警告
重慶光伏企業大全新能源,重慶最大的太陽能產品生產企業,專業從事多晶硅、硅片和組件的研發、制造與銷售。目前旗下擁有兩家生產企業,一個在重慶萬州,另一個在新疆,其中萬州的企業年產多晶硅4300噸。 2010年10月7日大全新能源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我們生產的多晶硅是太陽能產品的上游產品,不可避免地也受到了美歐貿易保護的傷害。”大全新能源投資者關系部經理何寧說。
數據顯示,2011年第二季度,大全新能源的財報還盈利2570萬美元,但隨著美歐相繼發起反傾銷,到了2012年中期,大全新能源凈虧損達到710萬美元。
因為虧損,導致股價一路下跌,一度跌破1美元大關,為此大全新能源還一度受到紐交所的退市警告,今年初,大全新能源停產。
這還不是唯一一家受到重創的重慶光伏企業。
由山西煤炭大戶蘭花集團投資成立的重慶蘭花太陽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在美歐先后發起的“光伏大戰”中,也由盈利2000多萬轉為虧損數千萬,2012年7月,重慶蘭花太陽能宣布停產。
和解帶來新契機
或9月恢復生產
7月27日,事情出現了轉機。中歐光伏產品貿易爭端終于達成價格承諾,也讓大全新能源看到了新希望。
“結局不算太完美,但也不算太壞。”電話那頭,何寧語氣很平靜,似乎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他認為,中歐達成和解,對中國的光伏企業利弊參半,“挑戰依舊比較大。”
“價格和解,不利之處在于,還是變相征收了20%的關稅,中國產品價格優勢變得不明顯了,”何寧表示,好處是,國內企業輸歐產品不會進行價格戰。他透露,盡管大全新在萬州的工廠已停產了半年之久,但并拋棄,相反一直在等待復工的機會。
“設備我們一直在維修和改造,好隨時為恢復生產做準備。”何寧透露。“技術骨干我們都留著,并沒有解散回家,”何寧說,“一部分留守工廠進行設備維修改造,另一部分技術骨干到新疆的工廠繼續工作,重慶技術人員過去能提高那邊的技術水平。”
“技術改造將在9月份完成,屆時工廠也有望恢復生產。”何寧表示,遠在新疆的工人也將回到萬州。
不過,對于重慶另一家光伏企業來說,命運尚不得而知。昨天,記者撥通了重慶蘭花太陽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的電話,不過電話始終無人接聽。
梅新育:要度過產業寒冬 就要抓住國內市場
對此,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認為,單純依靠貿易報復措施并不能直接幫助國內光伏產業走出困境,光伏產業的未來在國內市場。
梅新育在給記者發來的一份郵件中稱,首要任務無疑是啟動和擴大國內市場,幫助國內產業度過產業寒冬。只要成功啟動國內市場,美歐的“雙反”就不可能打垮、消滅中國光伏產業這個競爭對手。
他認為,歐美光伏企業的低生產效率和高成本則決定了它們絕大多數在未來幾年傳統化石能源行情下跌的環境下難以為繼,高效率、低成本的中國光伏企業很多能夠在傳統化石能源行情下跌的競爭中生存下來,這對于熬過市場寒冬的中國企業在雙反期滿后大展宏圖是有利的。
梅新育還認為,開辟歐美之外的出口市場,而新興市場光伏產品潛在和現實需求的增長也將幫助中國光伏企業走過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