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機床也沒有成熟的可靠性強的數控系統,國內數控系統僅在一般電加工設備上保持相應的市場份額。因此,機床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輪值理事長、大連機床集團董事長陳惠仁說,“轉型升級”是我國機床企業做大做強的必然選擇。他認為,轉型升級僅滿足于能做是不夠的,需要實現由“能做”到“做好”的升級和跨越;僅能做某種產品是不夠的,需要具備為用戶提供完整解決方案的能力;僅有技術手段是不夠的,需要企業整體素質的全面提升;僅有產品、市場的調整是不夠的,需要產業內部專業化結構的調整;僅考慮技術和經濟要素是不夠的,需要企業制度和文化層面的創新和升級。
特別是當下,中國制造業有著復雜的外部生態環境:競爭白熱化的一線市場;龐大的二、三線市場;日益上漲的人力成本;缺乏融資渠道;經營人才流向行政機關、外資跨國集團、壟斷行業高企;市場信用度低,交易成本高等。在這樣的外部生態下,企業求生不易。特別是機床行業,人才、技術都需要長期的積淀?,F在又是一個講求速度的時代,如果企業缺乏加速度,或許只能成為追隨者。
但行業本身的特性又需要企業能“靜”下來,心無旁騖。且不論國際市場,在我國龐大的二、三線市場,也絕不意味著企業可以不論質量、創新能力、品牌競爭力,只需要低價沖擊市場;不考慮品牌戰略、發展戰略,浮躁的、一味求快的心理不屬于那些具有抱負和理想的企業家,畢竟沒有穩健與持久的發展戰略,成就不了中國創造。
兩條腿走路
經濟學家賴偉民認為,在這個山寨精神泛濫的年代,激流中的中國制造必須做好兩條路的準備。所謂兩條腿走路,他贊同中國企業先走出去國際化,后走回來本土化。
為什么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地區的制造業國際知名品牌眾多,其原因是他們沒有如此龐大的國內市場消化其產品,必須先走出去,從一出生就要主動與國際一線品牌共舞。
賴偉民認為中國企業沒有這樣的倒逼環境,因為中國制造業憑借龐大而廉價的勞動力代工出口了大量的優質產品,同時,憑借國內龐大的消費市場傾銷大量山寨產品。但長此以往,中國制造業無疑是自殺。
他認為先走出去,后走回來,中國制造業升級中國創造,建立國際化品牌,培養國際認同的一流品牌,再獲得國內市場認可是輕而易舉的。
實際上,結合機床企業來看,我國機床企業已經有一批走出去的企業,比如沈陽機床、秦川機床、上海機床、星火機床等等,但走出去并不等于獲得了國際一流的制造水平或水準,如何經營,如何嫁接才是考量的重點。
但不可否認,這些行業排頭兵企業不愿意留戀低端市場,不甘于屈就食物鏈的最下端。“取法其上,乎得其中”。若想在大江里面流得更好,首先要在大海里流得更好,若想引領中國市場,必須瞄準世界市場。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記者同意只有讓中國品牌先走出去與狼共舞,才能真正煉就強大競爭力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