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工信部近日聯合印發了《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下稱規劃)提出將用5-10年的時間推動中國裝備產品產業邁向中高端,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規劃的目...
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工信部近日聯合印發了《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下稱規劃)提出將用5-10年的時間推動中國裝備產品產業邁向中高端,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規劃的目標任務是,到2020年,工業基礎、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重點領域標準體系基本完善,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加快接軌,重點領域國際標準轉化率力爭達到90%以上,裝備制造業標準整體水平大幅提升,質量品牌建設機制基本形成,部分重點領域質量品牌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重點裝備質量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到2025年,系統配套、服務產業跨界融合的裝備制造業標準體系基本健全,企業質量發展內生動力持續增強,質量主體責任意識顯著提高,有力支撐《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標準和質量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大幅提升,打造一批“中國制造”金字品牌。
規劃提出,在四大工業基礎(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智能制造、綠色制造領域開展三大標準化和質量提升工程,同時加快推進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標準化。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業機械裝備、新材料、高性能醫療器械十大重點領域,規劃要求要實現重點突破,加快裝備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促進產業升級和產品質量國際競爭力提升。
同時,在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重點領域,要制定中國標準“走出去”工作方案,加快引進國外先進質量管理方法、技術和高端人才,推動裝備、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打造“中國制造”金字品牌。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裝備工業研究所所長左世全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近年來中國的裝備制造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目前面臨著非常突出的質量可靠性問題。很多裝備產品能做出來了,但是可靠性和滿意性差距比較大。
以工業機器人為例,中國已經能生產相應的裝備,但用戶(包括系統集成商)不敢特別去用。“系統集成商要對用戶負責,為了保證穩定性和可靠性,就不敢在汽車自動化焊接領域輕易使用國產機器人,中國的裝備只能應用在很低端的領域”左世全說。
左世全表示,裝備制造業質量標準的提升需要大規模的應用,只有通過使用才能不斷改進,不斷提升。而如果一直難以推廣應用,其質量標準只能停留在較低水平,因而這需要更多政策面上的推動。
在他看來,提升中國裝備質量可靠性的重要手段就是標準化,只有通過后者才能實現一致性,從而確保質量可靠性的實現,在完善標準建設過程中,應該推動與國際上更高標準的對接,一方面提高中國裝備的質量標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中國裝備走出去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