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涂層表面有微粒突出。
成因:車身表面在涂漆前沒有經過適當的清潔。
空氣過濾網已到時候更換。
噴漆房氣壓過低。
噴漆工穿著下正確、不清潔的衣服。
預防方法:噴涂前須確定已使用清潔劑清潔車身及確定已經用粘塵布清潔車身表面。
定期檢查過濾網。
穿著不帶絨毛的工作服。
確保噴漆房環境清潔。
補救方法:輕輕打磨和拋光受影響的部分。
打磨整個噴涂部分,然后用除硅清潔劑加以清潔,再重噴。
2、桔皮
定義:表面固化太快而不能流平(表面自我平整的運動)。
成因:不正確的噴涂壓力或粘度、噴涂方法或施工溫度。
使用的硬化劑和稀釋劑不適合噴漆房的環境。
底材打磨不足。
油漆沒有攪勻。
預防方法:嚴格按照油漆技術資料所建議的混合和施工方法。
正確地準備和打磨底材。
避免在極高或極低溫度和濕度下噴涂,同時應注意噴涂重疊、氣壓及遠近距離。
補救方法:將表面打磨光滑,然后利用適合當時環境的硬化劑、稀釋劑調節妥當,再重新噴涂。
使用P1500-2000水磨砂紙磨平后,進行拋光。
3、針孔
定義:針刺狀小孔,深及中間漆。
成因:玻璃纖維底材。
聚酯填充料(原子灰)混合不足。
經打磨的表面仍留有溶劑泡。
聚酯填充料(原子灰)打底不足。
預防方法:徹底混合聚酯填充料(原子灰)。
不可打磨溶劑泡,或將問題漆膜完全清除。
填充足夠的聚酯填充料(原子灰)。
補救方法:清除有毛病的面漆。
打磨后涂上聚酯填充料(原子灰)。
噴涂上底漆后重新噴涂面漆。
4、溶劑泡
(痱子、起熱痱)
定義:漆面呈現小泡和泡痕。
成因:溶劑空氣藏在漆膜內,其后逸出,留下泡痕,常見成因如下:
漆膜噴涂過厚,使用太快干在硬化劑或稀釋劑。
噴槍噴嘴(口徑)或噴涂粘度或噴涂氣壓不正確。
加溫干燥前靜止時間不足或烤漆房氣流不足。
預防方法:使用用正確的噴涂粘度、噴涂氣壓、噴嘴口徑。
使用適當的硬化劑和稀釋劑。
給予足夠靜止時間。定時檢查烤房內的氣壓和濕度。
補救方法:烘干后打磨,在受影響的范圍重新噴涂中間漆,打磨后再噴面漆.
5、膩子痕跡(原子灰印)
定義:修整部分周圍的面漆鼓起成環狀。
成 因:底材沒有完全硬化,以致吸收了面漆。
砂紙太粗,面漆使用了不合適的稀釋劑。
以原子灰或填眼灰修補的部分在噴涂面漆前沒有經過正確的打底或封閉。
預防方法:打磨經修補的部分,直至金屬層外露;在外露的油漆層邊緣利用稀釋劑進行溶劑試驗,如油漆軟化,則此漆層必須封隔。原子灰及填眼灰只可用于外露的金屬上,不可覆蓋在原有漆面上。
選用合適的砂紙;確定所有預備材料都已完全干燥。
補救方法:修補材料干透后,磨平損壞的部分,再以打底材料加以隔離, 然后重新噴涂。
6、起 泡
定義:表面有一些圓點突起。
成因:指模印下的乳頭狀線,噴涂前底材沒有充分干透或清潔。
底材的氣孔/針孔在噴涂前沒有經過打磨或填平。
噴涂過程中沒有將聚材料適當隔絕。
噴涂時溫度變化不定,以至產生縮聚(收縮)作用。
預防方法:確定所有預備材料都已恰當地干透。
用除硅清潔劑小心清潔底材。
噴涂面漆前須隔離聚酯材料。
小心打磨針孔,或重新施噴原子灰/填眼灰/中間漆。
補救方法:打磨有毛病有范圍,然后重新噴涂。
7、原子灰滲出過氧化物
(發紅/現紅)
定義:填平車身的填充灰(原子灰)滲出過氧化物。
成因:聚酯填充灰(原子灰)使用太多過氧化物硬化劑。
混合不足。
預防方法:使用制造商建議分量的硬化劑。
以量重方式或使用硬化劑分配器量度硬化劑有份量。
徹底混合。
補救方法:打磨受影響的范圍,用噴涂原子灰隔絕,然后再噴涂。
8、流 掛(滴流及重流)
定義:油漆在車身垂直流下。
成因:不正確的噴涂粘度,噴涂方法,道層間的靜止時間、漆膜厚度。
噴嘴口徑不正確或噴涂氣壓不正確。
油漆、底材或噴漆房的溫度過低,選用不正確的硬化劑和稀釋劑。
預防方法:依照技術資料所建議的施工方法;確定噴槍操作良好。
將噴涂工件和油漆升溫到20度室溫。注意噴涂重疊、氣壓及遠近。
補救方法:面漆徹底硬化后,利用砂紙打磨及棉紗團和拋光材料清除 淌流及垂流。必要時打磨后重新噴涂。
9、透色
定義:原車漆滲透出新噴漆面的顏色,面漆變色或透色。
成因:原漆的顏料與上面漆的稀料發生反應與溶解。
污染,重噴漆前通常有可溶染料或顏料在舊漆上。
舊漆沒有很好地封住。
聚酯膩子、補土使用了太多的硬化劑。
預防方法:如果預計有可能發生透色,則先在舊漆上噴一小塊新漆進行實驗,如果確實發生透色則噴涂封底漆進行隔絕。
調制聚酯膩子、補土時,請使用推薦數量的硬化劑。
補救方法:打磨,用封底漆隔絕原漆,然后重新噴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