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2月11日,四砂股份有限公司與山東省魯信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簽署了資產置換協議,公司擬以閑置的機器設備等資產與魯信控股合法持有的濟寧魯意高新纖維材料有限公司65%的股權進行資產置換。...
12月11日,四砂股份有限公司與山東省魯信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簽署了資產置換協議,公司擬以閑置的機器設備等資產與魯信控股合法持有的濟寧魯意高新纖維材料有限公司65%的股權進行資產置換。魯意高新的具體業務為高性能氨綸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這意味著,本次資產置換完成后,四砂股份將介入高性能氨綸纖維產業。業內人士認為,四砂股份轉產氨綸前途叵測。 資產重組屢敗屢戰
四砂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中國第四砂輪廠,這是我國磨料磨具行業的一家老資格的國有企業。近年來,由于歷史包袱較大,人員負擔過重,再加上磨料磨具行業不景氣,產品結構單一的四砂股份因此面臨著嚴重的經營危機。同行業的上市公司,如中國七砂和白鴿股份,先后都進行了重組,轉向了其它的經營領域。
自1996年上市以來,四砂股份的實際控制人已歷經多次變更。然而,入主四砂股份的大股東對公司資產質量的提升并沒有實質性的計劃,相反股權分散導致公司在重大戰略決策上猶豫不決,公司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沒有明顯改善。
股東頻繁變更,重組屢戰屢敗,主業幾番進退,治理結構紊亂--四砂股份一系列的問題顯然使山東省方面大傷腦筋。于是,今年年初,負責經營山東省國有資產和國有股權的魯信控股終于出手,以行政劃轉方式受讓了淄博市國資辦持有的四砂股份的國家股,從而成為四砂股份的第二大股東兼實際控制人,開始重組四砂股份這個“老大難”。
魯信控股入主四砂股份后,先是對四砂股份實施了資產剝離。今年2月底,魯信控股將四砂股份的部分長期投資、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等資產出售給了關聯企業山東如意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最近這一次的重大資產置換,就是在上次資產剝離基礎上的延續。
據四砂股份12月14日發布的重大資產置換暨關聯交易報告書稱,魯意高新的氨綸項目占地面積36666.85平方米,生產能力為3500噸/年,主要產品規格為20D-140D氨綸絲,以細旦產品為主。該項目已經山東省濟寧市經貿委批復,全部機器設備(含進口設備)已到位,主體基建工程施工已完成,員工招募和培訓工作已完成,目前處于設備安裝調試階段,預計今年12月底投產。
氨綸已成“燙手山芋”
隨著中國加入WTO,在紡織利好的歡呼中,氨綸投資熱應聲而起。隨著大量資金的涌入,氨綸行業呈現出跳躍式發展,產能迅速增長,一舉填平了市場缺口,同時有效遏制了氨綸的大量進口與走私。但是,氨綸行業盲目投資、重復建設的問題也十分突出。
截止到目前,全國大大小小的氨綸企業已達60多家,其中2003年和2004年新投產的氨綸企業就達39家,氨綸年總產量現在已經突破15萬噸,預計年底能達到19萬噸,比去年翻了一番。然而,國內氨綸市場全年總需求量僅為10.6萬噸,再加上進口和走私的存在,氨綸市場的供大于求已成定局。而且,這種供大于求的局面在今后還會變得更為嚴重--世界最大的氨綸主原料供應商巴斯夫公司預測,到2005年,亞洲各地氨綸產量將超過全球需求量,屆時,氨綸行業開機率將只能維持在60%左右。
不久前還炙手可熱的氨綸項目,轉瞬間卻成了“燙手山芋”。一些氨綸企業剛剛投產便陷入了經營困境,遭受著雙重的擠壓:一邊是經營成本大幅攀升,一邊是市場價格持續下跌。
隨著通用氨綸產品價格跌至每噸6萬多元而無力回天,氨綸行業徹底告別了高利時代。誠然,原油漲價是導致氨綸原料價格上漲的主要因素,但眾多新建項目集中投產和大量采購卻是造成原料供應嚴重不足的直接推動力。此外,受世界范圍內原料供應不足的制約,像今年這種僧多粥少的緊張局面短時期內不會有大的改觀。
為了爭奪有限的市場資源,氨綸企業紛紛采取降價、賒銷等手段,使銷售費用大幅增加;紡織服裝行業的不景氣,又導致氨綸企業貨款回收困難,資金風險加大;由于貨值較高,下游用戶依然認定氨綸屬于暴利行業,每當織物出現質量問題,下游織造廠家往往把質量問題硬推給氨綸企業解決,這又額外加重了氨綸企業的經營困難。
轉產氨綸前途叵測
目前看來,投資氨綸行業風險很大,國內其他氨綸企業的現狀已經呈現出了不良的征兆。舒卡股份有限公司早在重組之前就對氨綸行業的狀況有了清醒的判斷。根據該公司在2003年8月的公告所稱,“由于國內氨綸市場的價格波動性較大,因此本次資產置換完成后,公司的盈利水平將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而該公司今年前三季度的報表也顯示,其氨綸業務的利潤率已明顯下滑。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福布斯富豪陳順利掌控的在香港上市的中國特種纖維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前大張旗鼓渲染的號稱國內最大的氨綸項目原定2001年1月動工,但一直未有明顯的進展。2002年10月26日,特種纖維的股價在10分鐘內下跌85%,市值瞬間蒸發20.84億港元。盡管特種纖維的暴跌有它自己的特殊性,但是此案也必然反應了國內企業對熱衷氨綸項目的非理性和狂躁情緒。
四砂股份其實也意識到了向氨綸行業轉型的風險。在12月14日發布的重大資產置換暨關聯交易報告書中,四砂股份提到,“目前國內氨綸產業發展速度很快,產能逐年擴大,市場競爭加劇。尤其是2004年,國內氨綸的市場需求量的增長速度遠低于市場供應量的增長速度,氨綸供應量的大幅度增加,會引發國內氨綸市場的競爭進一步加劇,造成全行業利潤率逐步趨于平均,普通氨綸產品超額利潤不再存在。同時,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氨綸市場,也是國外氨綸生產商重點爭奪的對象。日本、韓國都擁有較大的氨綸生產能力。隨著氨綸的進口關稅逐年遞減,國外氨綸進入中國市場將更為便利,屆時高性能氨綸市場加劇競爭的局面也難以避免。”
既然四砂股份深諳氨綸行業的潛在風險,在此之前也已經有了前車之鑒,而且無論是從規模還是在資源積累、行業經驗等方面,均沒有什么突出的優勢,介入的時機也并不合適,緣何還是堅持“偏向虎山行”呢?這的確令人頗為費解。難道四砂股份始終無法走出重組屢戰屢敗的怪圈嗎?上市公司監管何在?獨立董事何在?大股東良心何在?中小股東利益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