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剛剛結束的2011世界碳科學大會上,大會秘書長、華東理工大學教授喬文明表示,納米碳材料是引領納米科技的“先頭部隊”,在以富勒烯、石墨烯和碳納米管為主的碳納米材料前沿研究中,我國憑...
在剛剛結束的2011世界碳科學大會上,大會秘書長、華東理工大學教授喬文明表示,納米碳材料是引領納米科技的“先頭部隊”,在以富勒烯、石墨烯和碳納米管為主的碳納米材料前沿研究中,我國憑借一批頗具影響力的科研創新成果贏得了該領域國際話語權,以活性炭吸附為代表的傳統應用亦不落后。但他同時指出,目前以針狀焦、尖端碳纖維和核石墨為代表的高性能產品生產及應用我國卻相對落后。未來應整合資源,加強攻關,推動中國碳科學整體邁向先進。“《Carbon》是碳科學領域的權威雜志,目前20%以上的論文都來自中國。”喬文明介紹,近10年來,中國碳科學在前沿探索、基礎研究以及應用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進步。中科院、清華大學、廈門大學等開發了多種碳納米管生產方法,范守善院士已將其實現工業化應用;石墨烯正向著批量化、低成本生產邁進;富勒烯的形成機理已經明確,并合成分離了小至C20、大至C240的富勒烯,未來有望領軍國際市場。在活性炭吸附材料、鈀碳催化劑等傳統領域,我國也并不落后。
“目前我國碳科技與國外差距較大的是一些高性能產品的開發,譬如針狀焦、高性能碳纖維、核石墨等。由于缺乏針狀焦,我國煉鋼和超級電容器制造一直受限。”喬文明介紹,因碳復合材料產能嚴重不足,我國自主研發的商飛C919飛機現階段復合材料僅占20%。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碳纖維制備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呂春祥也表示,我國高性能碳纖維基本處于空白,目前國內只有相當于或者次于T300級碳纖維的產品,T700級碳纖維尚處于工程化研究階段,T800、MJ系列碳纖維尚在攻關。
高溫氣冷堆被稱作是核工業的未來,而核石墨是不可缺少的慢化、反射和結構材料。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院長康飛宇教授介紹,核石墨主要用于生產石墨球、堆芯材料、電極等制品。由于核石墨對純度、各向同性等指標要求比較高,世界上至今只有德國西格里、日本東洋炭素和東海炭素、法國羅蘭石墨等企業能夠生產,我國則主要依靠進口,而1噸核石墨的價格高達幾十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