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1月4日,118屆廣交會閉幕。官方數據顯示,本屆廣交會出口成交額270.1億美元,同比116屆廣交會的291億美元,下降7.4%;環比117屆廣交會的280.5億美元,下降3.7...
11月4日,118屆廣交會閉幕。官方數據顯示,本屆廣交會出口成交額270.1億美元,同比116屆廣交會的291億美元,下降7.4%;環比117屆廣交會的280.5億美元,下降3.7%。這一數字是廣交會近十年來成交額的新低,相當于2004年秋季廣交會水平,2004年秋交會成交額為272億美元。到會采購商也在進一步減少,本屆廣交會境外采購商與會17.75萬人,來自213個國家和地區,同比減少4.6%,環比減少4.1%。
![](http://m.kubikeji.cn/photo/2015/11-06/eqs201511060936398367.jpg)
綜合全年看,2015年春交會和秋交會的總成交額為550.66億美元,比前一年的602.11億美元,下降8.5%。
這與當前的全國外貿形勢基本相符。
WTO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前7個月,全球出口值同比下降10.9%,較上半年繼續回落0.3個百分點。在這樣的全球大背景下,中國對外貿易特別是出口受到較大沖擊。據海關總署統計,2015年前三季度我國進口和出口額雙雙降低。
實際上,對于采購商人數和成交額的雙降,廣交會官方已有預判。廣交會新聞發言人、中國對外貿易中心副主任徐兵10月14日曾表示,當前全球經濟復蘇緩慢、貿易持續低迷,中國外貿傳統優勢弱化,新的優勢還未形成,產業和訂單外移、綜合成本居高不下等,也使中國外貿下行壓力加大。“廣交會作為中國外貿形勢的‘風向標’和‘晴雨表’,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的外貿發展形勢。”徐兵稱。
除上述原因外,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合作室主任張建平認為,目前外貿渠道全面拓展,全國出現很多其他的博覽會,再加上跨境電商的迅速發展,國內自貿區建設,港口國際化水平提高等因素,都會分流廣交會的成交量。張建平表示,這其實是一種“新常態”,不必過分悲觀。
外貿企業多渠道突圍
作為外貿主體的出口企業,對貿易環境的變化有最直觀的感受。
多個企業負責人都表示目前外貿形勢不大樂觀。尤其是市場需求疲軟、匯率波動被企業反復提及。
家電制造企業格蘭仕的市場經理李文健介紹,當前匯率變動大,像巴西等地貨幣貶值明顯,過來采購的巴西商人就比以前少。加上一些國家設置貿易壁壘,都對出口造成一定影響。
海信集團相關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非美幣種持續貶值給海信的出口造成很大的不利影響,去年至今,除美元表現比較堅挺外,其他非美幣種普遍貶值,這直接增加了企業的出口成本,企業業績也受到直接影響。此外,拉美和中東非洲等地區的局勢不穩,也已經影響到部分重點市場的正常經營。
為了應對種種市場變化,部分企業采取調整產品結構方式。“減少低價格、低技術含量的低端產品出口比例,同時,增加研發力度、加大對新產品的研究投入,增加出口產品價值,維持中高檔產品的定位。”李文健稱。
海外建廠也成為出口企業的策略之一。海信展會專員向記者表示,在“一帶一路”戰略的指導下,海信積極走出去,在海外建廠進行高端產能輸出。目前海信在東歐國家捷克已投資建廠,覆蓋東歐、西歐以及西亞等地區,海信在南非也投資建有工廠,對非洲區域進行輻射。“匯率變動大的話,可以及時調整產品生產基地。”
除了控制成本、自主創新、加強品牌建設,增強產品競爭力外,發展跨境電商也是企業突圍外貿寒冬的途徑之一。
鄭州企鵝糧油機械有限公司外貿經理史慧峰告訴記者,公司利用跨境電商平臺推動銷售業績的增長已經有8年時間,主要是通過第三方平臺推廣。“借助跨境電商平臺,我們接觸到了很多國際客戶。現在俄羅斯、印度尼西亞、泰國、埃及等國家都有我們的設備,同時也有很多項目在實施。去年對外銷售額高達1億多元人民幣。”
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支持跨境電商的政策,今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支持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也鼓勵中國企業在海外設立批發展示中心、“海外倉”等各類國際營銷網絡。跨境電商還納入了中國海關監管。
據商務部預計,2016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貿易額將達6.5萬億元,未來幾年跨境電商占中國進出口貿易比例將提高至20%,年增長率將超過30%。
在廣交會的“新常態·新智造”中國外貿企業創新轉型研討會上,財經作家吳曉波就建議,政府可以通過跨境電商這種公共性平臺的建設,“碾平”中間商和消解中間環節,讓“中國制造”完成一次新的突圍。同時,制造企業也應進一步依靠跨境電商,簡化中間流程,減少中間商,通過掌握核心技術,增強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