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導讀:作為整個光伏產業鏈的最上游環節,多晶硅產業的運行自然也會受到終端市場變化的極大影響,更何況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多晶硅消費地,這種影響勢必會更加凸顯。不過由于終端市場萎縮的影響傳...
導讀: 作為整個光伏產業鏈的最上游環節,多晶硅產業的運行自然也會受到終端市場變化的極大影響,更何況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多晶硅消費地,這種影響勢必會更加凸顯。不過由于終端市場萎縮的影響傳導至多晶硅環節有一個時間的過渡和延遲,因此,2010年一季度甚至到4月份,中國多晶硅產業的運行還基本處在較為平穩的狀態。一:2011年上半年全球光伏市場運行綜述
2011年初,全球主要國家光伏補貼政策相繼調整,而政策的不確定性導致市場觀望情緒加重,影響光伏裝機市場的持續增長。2010年光伏裝機量排名前兩位的是德國和意大利,由于光伏補貼政策的變化,兩國在2011年上半年的安裝量大幅下滑。
德國在2011年2月份通過光伏上網電價下調方案,2011年中期上網電價下調幅度根據今年3~5月的年化裝機規模來確定(即以3~5月份的裝機量乘以4推估全年光伏裝機量)。只有當年化裝機規模低于3.5GW(即3~5月份裝機量875MW),才不會下調光伏上網電價,否則裝機量每增加 1GW,光伏補貼下調量將增加3%。在此政策調整下,德國1~5月份的裝機量大幅降低,約為1.08GW,與去年同期的1726MW相比,下滑 37.4%,逐月來看,1~5月份單月的同比增/減幅分別為18%、-38%、-55%、-55%、-38%。而3~5月份的裝機規模僅為712MW。
在意大利方面,自年初以來,意大利政府傳出將下調光伏補貼的消息,由于該國政府在太陽能補貼政策上的起伏讓業內感到無法適從,出現了各種補貼版本,正式方案出臺的時間也一拖再拖,直至2011年5月6日才正式出臺。也正是由于意大利在政策上的反反復復導致該國光伏項目發展突然停滯,很多光伏項目被拖延或者推遲,光伏市場觀望情緒加重。
而正是由于德意兩個主要終端市場的需求萎靡,產品價格暴跌、庫存居高不下、企業業績慘淡等字眼成為2011年上半年全球光伏產業的最顯著特征。相關數據顯示,2011年5月,積壓的光伏組件庫存一度達到10GW,各大光伏企業為了降低庫存壓力,紛紛下調光伏產品價格,大有價格戰一觸即發之勢。多晶硅材料、硅片、電池片和組件的價格已分別從2010年12月份的80美元/千克、3.82美元/片、1.4美元/瓦和1.74美元/瓦下降至 2011年6月的55美元/千克、2.03美元/片、0.78美元/瓦和1.27美元/瓦,下跌幅度分別為31%、46.8%、44%和27%。其中,硅片和電池片的價格跌幅最大,已逼近成本價。
二:2011年上半年中國多晶硅產業運行綜述
作為整個光伏產業鏈的最上游環節,多晶硅產業的運行自然也會受到終端市場變化的極大影響,更何況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多晶硅消費地,這種影響勢必會更加凸顯。
不過由于終端市場萎縮的影響傳導至多晶硅環節有一個時間的過渡和延遲,因此,2010年一季度甚至到4月份,中國多晶硅產業的運行還基本處在較為平穩的狀態。區間內中國多晶硅行業運行的主要特征包括:供應趨緊、進口高漲、價格續升等等。
《OFweek Solar視界》認為,2011年一季度中國多晶硅市場供應趨緊的原因,其實可以追溯到2010年,甚至更早的2009年。2009年上半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破壞力在光伏行業不斷釋放,彼時為了躲避這種災難,全球各大多晶硅廠商紛紛放慢擴張步伐,或者宣布減產,甚至停產、裁員。而當2009年四季度開始全球市場逐步回暖之時,雖然多晶硅廠商的產能提升重回正軌,但受制于產業本身的建設周期長的特征,多晶硅廠商的產能擴張步伐,明顯無法與下游電池組件廠商相比擬,由此也就造成多晶硅環節的供應不足局面。
更為關鍵的是,多晶硅環節的供應不足局面并未因時間的推移而有所緩解。相反,當時間來到2010年,電池組件廠商經過更大一輪的擴張動作之后,這種局面完全呈愈演愈烈之勢。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多晶硅消費市場,自然而然也會受到全球市場行業的直接影響,也就是說目前中國多晶硅市場供應趨緊的最重要原因,還是在于全球多晶硅產業的實際產能不足。
而當市場層面出現供應趨緊的狀況,再加上監管部門對多晶硅相關產業政策的收緊,進口高漲、價格續升也就自然不難理解。
但這種平穩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即刻便被打破,從5月中下旬開始,國內多晶硅價格出現了劇烈下滑,國內報價從4月的66-72萬元/ 噸降至43-50萬元/噸,跌幅達到了驚人的30%。
與這種劇烈變動的現貨市場行情相對應的是二季度中國多晶硅進口量逐月遞減。
三、2011年上半年中國多晶硅進出口數據分析
2011年6月份我國多晶硅進口4692噸,同比增長23.9%,環比下降11.0%, 1-6月份累計進口30389噸。
2011年5月份我國多晶硅進口量為5273噸,1-5月份累計進口25697噸,同比增長65.28%。其中,美國、韓國、德國依然是中國多晶硅三大進口地。分別達到1718噸、1197噸、1072噸。
2011年4月份我國多晶硅進口量為5664噸,同比增長72.6%,環比下降4.3%。其中從韓國進口1806噸、從美國進口1423噸、從德國進口1002噸。 1-4月份累計進口20424噸。
從一季度的情況來看,2011年1月份我國多晶硅進口量為5521噸。同比上升74.8%;2011年2月我國多晶硅進口量為3316噸,同比上升25.3%;2011年3月我國多晶硅進口量為5921噸,同比上升82.8%;2011年1-3月我國多晶硅累計進口量為14758噸,同比上升 63.2%。
《OFweek Solar視界》認為,其實自2009年下半年開始,全球光伏終端市場已經逐步活躍,進入2010年更不用說。隨著德國搶裝行情的進一步延續,對電池組件的需求進一步擴大,那么勢必會刺激中國市場的多晶硅需求,事實上2010年一季度中國多晶硅的進口量也已經處于歷史高位。但與2011年一季度的數據相比,2010年的數據現在也只能稱之為相對高位。
中國多晶硅進口量的持續高漲,一方面自然與上面所提到的光伏廠商2010年更大一步的擴產步伐有關,因為這其中包含了不計其數的中國光伏廠商的身影;另一方面也與國內多晶硅產能的整體提升步伐相對緩慢有關。雖然從2010年開始,包括保利協鑫、賽維LDK等企業的多晶硅產能逐步釋放,甚至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威脅到了以往全球七大廠商所把控的多晶硅產業固有格局,但龍頭企業的異軍突起,顯然無法彌補中國多晶硅產業整體落后的局面。再加上國務院 “38號文”緊箍咒的束縛,整個2010年中國多晶硅產業新開工項目極少,產能提升緩慢也就不難理解。
而2011年二季度中國多晶硅進口量的逐月遞減,則顯而易見與行業的整體環境變遷有著密切的聯系。
四、2011年上半年中國多晶硅市場價格走勢分析
整個2011年一季度,中國市場光伏電池組件領域的行情一直是下行趨勢,但與之相反,多晶硅的行情稱得上節節高升。2011年3月23日 Bloomberg新能源財經公司發布的報告顯示,多晶硅長單價達近兩年來的新高,為79美元/公斤。另外,多晶硅現貨市場價也在攀高。2010年9月時,現貨價約為85美元/公斤,環比前三月上揚了40%。2011年3月20日時現貨價則為93美元/公斤。
OFweek太陽能光伏網高級分析師Siro指出,近一兩年來隨著更多企業進入到多晶硅生產領域,行業的競爭也逐步呈愈演愈烈之勢,這也倒逼更多企業不斷加大在技術研發領域的投入,以此來降低成本,進而鞏固自身在市場中的優勢地位。事實上,正是得益于以上因素,全球多晶硅產品的成本也在呈大幅下降趨勢,比如中國龍頭廠商保利協鑫,2008年其多晶硅生產成本高達每公斤66美元,2009年這一數字則為39.4美元,2010年9月份則已經降到了23.8美元/公斤。
但為什么在產品成本不斷下降之時,多晶硅現貨市場,乃至長單價格一直呈續升態勢?道理也很簡單,套用經濟學的一些原理,價格圍繞價值波動,從長遠來看,價格總是回歸到價值上來。但每一次價格的波動都不等于價值本身,它還會受眾多其它因素的影響,比如:市場供需等。很顯然,前面已經講到,2011年一季度中國多晶硅產業運行的一大關鍵詞就是供應趨緊,由此也催生了多晶硅行情與下游電池組件行情的迥異狀態。
不過自5月中下旬開始,國內多晶硅價格出現了劇烈下滑,國內報價從4月的66-72萬元/ 噸降至43-50萬元/噸,跌幅達到了驚人的30%。如此之快的跳水速度令眾多業內瞠目結舌,而光伏市場何時見底也成為了目前最引人關注的話題。
市場分析認為,這種短時間的劇烈變動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下游市場難見起色:之前的意大利補貼政策對市場產生了利空作用,使得需求出現暫時性放緩,并引起了光伏產品價格的一路走跌,電池片及組件價格較2010年底下跌25%以上。然而在此之前多晶硅跌幅只有8%,受下游市場束縛,多晶硅跌幅擴大也是在所難免。
2、中國國內多晶硅出貨量較大:實際上,國際電池片及組件價格從今年1月份就已緩慢進入下行通道,而國內多晶硅之所以還能保持高位主要是受冬季檢修所帶來的減產影響。而目前隨著國內多晶硅大廠全速供貨,多晶硅供應量較年初已至少多出40%以上,充足的供應量也使得價格難以繼續在高位徘徊。
步入6月份以后,國內多晶硅跌幅收窄不少,單月降價幅度由5月的30%放緩至13.1%,多晶硅價格的一路迫降不僅使得今年價格屢創新低,甚至也與2008年以來的國內最低價不相上下。6月份我國多晶硅價格由月初的43-50萬元/噸降至38-43萬元/噸,降幅為13.1%,個別地區還出現了35萬元/噸的超低報價。其主要原因依然是受下游光伏產品降價所帶來的連動影響。具體來看,6月份電池片、硅晶圓降價幅度分別為8.1%及10.7%, 受下游產品束縛,多晶硅價格不可避免的受到拖累。
五、2011年上半年中國多晶硅龍頭企業財報展示
保利協鑫一季度財報展示
保利協鑫在2011年第一季度的產量為5927公噸,比2010年同期的3112公噸增加了90.5%,比2010年第四季度的5754公噸相比增加了3%。而第一季度售出的多晶硅僅有914公噸,相比之下2010年同期和第四季度的多晶硅出貨量分別為2584公噸及1708公噸。之所以多晶硅出售量越來越少,主要因為保利協鑫在第一季度增加了硅片產能,因此所有未出售的多晶硅均用于內部硅片制造。
價格方面,與去年同期的50美元/公斤相比,2011年第一季度的多晶硅售價增加了24.4%,甚至比前一季度的60.1美元/公斤還要高 2.1美元/公斤。保利協鑫預計到2011年底可以達到4.6萬公噸多晶硅產能,并在2012年6月第實現6.5萬公噸多晶硅產能。
保利協鑫二季度財報預期
保利協鑫上半年業績比去年同期增長約300%,公司利潤增長由集團收入所帶動,其主要原因是多晶硅產量及硅片產量及銷售大幅增長。公司2010年上半年盈利約為787,635,000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