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有關陽江五金刀剪的歷史與其在國內舉足輕重的地位,五金業內人士早已耳熟能詳。陽江五金刀剪近二十多年來經歷的三次飛躍不得不說,因為被譽為“中國刀剪之都”的陽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國內刀剪...
有關陽江五金刀剪的歷史與其在國內舉足輕重的地位,五金業內人士早已耳熟能詳。陽江五金刀剪近二十多年來經歷的三次飛躍不得不說,因為被譽為“中國刀剪之都”的陽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國內刀剪產業的歷史與風向標。 第一次飛躍:1990年,從手工生產到半機械化生產。
1990年以前,陽江五金產品雖然以出口為主,但生產規模很小,產品結構單一,基本上只生產折疊式小刀。當時的陽江農機二廠受國營小刀廠兩臺洋機器的啟發,生產出自己的磨刀機、拋光機,價格僅相當于洋設備的五分之一,而性能卻并不比洋設備差多少。這樣,全市幾十家五金企業全都由手工生產轉變為半機械化生產,整個行業實現了第一次革命性飛躍。因當時的出口量小,行業競爭不激烈,出口效益處在行業發展史上的最高峰,加上機械設備的應用,誘使國營、集體企業里的生產、經營骨干紛紛跳槽或出來開廠。
第二次飛躍:1997年,產品多樣化,民營企業崛起。
到1997年,跳槽的那一批人終于打開了一片自己的天地,也為陽江五金刀剪行業打出了更響亮的名聲。就在這時,市委、市政府給他們送來一份厚禮: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并表彰一批民營企業。這一利好政策,讓民營企業老板們抬起了頭,也激發了他們的創業熱情,陽江五金刀剪業由此迎來第二次飛躍。也正是這一年前后,臺灣五金刀剪企業受成本上漲和陽江同行有力挑戰的雙重影響,紛紛向陽江轉移資本和技術。從此,陽江五金刀剪企業開始大量生產廚房刀、西餐刀、工具鉗,折疊刀成為配角,小的技術創新也此起彼伏,加快節奏。1998年以來,陽江先后將“中國菜刀中心”、“中國剪刀中心”、“中國小刀中心”、“中國刀剪機械制造中心”等國字號招牌攬入懷中。此外,還被國家權威機構授予“中國刀剪之都”、“中國五金制品(刀剪工具)出口基地”和“中國刀剪產業基地”等稱號。
第三次飛躍:2001年,生產能力普遍增強。
陽江五金刀剪業在2001年前后發生了第三次飛躍,此次飛躍的特征就是工廠數量明顯增加,企業規模普遍擴大,全行業的生產能力普遍增強。推動這一次飛躍的主要力量,是國家放開了民營企業進出口經營權,到2005年,陽江擁有此權利的民營企業數量居廣東省前列。
但不可否認的是近年來行業競爭開始加劇,原材料價格、員工工資、運輸費用紛紛上漲,國際貿易壁壘對行業的影響和品牌薄弱的危害也日益顯現。這一切,讓全國五金刀剪業的利潤水平急劇下滑。陽江市
五金刀剪行業協會會長麥橋表示,將與協會班子一起,借政府高度重視五金刀剪產業發展的良好機遇,大力開展資源整合、技術交流、全面創新、行業團結的工作,引導業內企業摒棄單一價格競爭的陋習,走比管理,比營銷、比質量的道路,把初步形成的產業協調同發展態勢鞏固提升為一種機制,推動陽江五金刀剪產業真正穩定地進入產業集群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