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邁向下半年的結點,在外圍經濟體復蘇仍然復雜的狀況下,中國經濟增長逐步放緩而同時通脹高企的現實也使企業、市場、決策層在不斷的“糾結”選擇中前行。經濟增速減緩但仍保持較高速增長上半年的...
邁向下半年的結點,在外圍經濟體復蘇仍然復雜的狀況下,中國經濟增長逐步放緩而同時通脹高企的現實也使企業、市場、決策層在不斷的“糾結”選擇中前行。
經濟增速減緩
但仍保持較高速增長
上半年的整體經濟增長呈現投資快、消費疲、物價高、增長速度減緩的特點。2011年上半年的數據顯示,工業增加值累計同比增長14.3%;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長25.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同比增長16.8%;貿易總額增長25.73%。6月份PMI為50.9%,比5月回落1.1個百分點,連續3個月回落,創2009年3月以來的新低。
這些數據顯示的經濟體處于相對弱勢增長狀態。中國經濟增長在一季度達到9.7%之后,二季度達到9.5%,雖然有所下降,但是經濟增速的下降并不代表著經濟進入衰退。主要的原因在于,目前以投資為驅動力的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并未改變,投資增長依然較快。在2011年的前5個月,投資、消費、進出口這三駕馬車中,唯一保持增速加快狀態的是投資,6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雖較前5月有所降低,但降幅不大。而這其中,房地產的高速增長起了很大的作用,2011年以來一直以較高的速度增長,上半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32.90%,高于同期固定資產投資增速7.3個百分點。雖然當前有房地產調控,但是國家推出的3600萬套保障房建設任務將抵消因房地產調控而帶來的對相關產業鏈的負面影響。上半年,保障房建設的開工率相對較低,中央此前強調在2011年11月前所有2011年的保障房建設要全部開工,預計在第三季度房地產開發投資的增速將有較快增長,從而帶動投資的較快增長。
投資增速的繼續快速增長為經濟體的穩定增長提供了較好的支持,但存在潛在增長動力不足的擔憂,主要是融資問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投資的繼續增長。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項目類別上,中央項目的同比增長率一路下降,上半年累計同比下降3.8個百分點,而地方項目增速較快,在地產調控政策的持續進行下,地方政府財力將出現緊張,對投資的支持可能會受限;二是從固定資產投資的資金來源看,上半年國內貸款維持在累計同比增長12.7%的較低水平;國家預算內資金的累計同比增速為13.0%,相比2010年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有限;利用外資增速波動較大;自籌資金增速相對較快,1~6月份為29.70%。雖然受到資金的制約,但6月份的數據顯示各項資金來源的同比增長速度逐步上揚,下半年在均衡信貸調控之下,貸款的支持可能會加強,投資的持續高速增長不現實,但也不至于大幅下降,可能將逐步處于一個穩定增長的階段。
“十二五”開局之年,促消費的目標下消費并未出現較快增長,相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出現了較大的波動,增速一度出現下降,略顯疲態。6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終止了前幾個月的下降趨勢,開始有所反彈,給相對疲軟的消費帶來了增長的信心。從整個宏觀面的影響來看,經濟增長預期的不穩定帶來的收入不穩定,可能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這一因素在2011年可能會維持一段時間,消費的高速增長可能需要一些特定的政策措施來刺激。
外貿曾經對中國GDP有巨大貢獻,但在今年上半年,凈出口對GDP的增速拉動為-0.1%。2011年的前6個月部分月份出現了逆差,進出口增長的波動劇烈,再加上全球經濟增長乏力、通脹蔓延,外貿形勢并不容樂觀,外需可能難當中國經濟增長大任。但全年外貿順差的格局仍將維持,只是順差數額可能相比2010年有所降低,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可能仍為負值。
在未來的增長中,“短期靠投資,長期靠消費”可能是“十二五”期間的增長關鍵詞。在近一年內,以投資帶動經濟增長的模式仍難以改變,消費或將在通脹逐步下行期對經濟增長有更大貢獻。我們判斷中國經濟在2011年增速仍有望達到9.5%,在2012年也仍將在9%以上運行,增速雖然相對有所下降,但仍在較高速度的軌道上。
通貨膨脹高企
下半年或將逐步降低
物價成為中國政策層關注的核心。2011年年初以來,CPI持續上揚,6月份達到35個月以來高點,達到6.4%。同時物價走高的一些基礎因素并未有消退跡象,包括食品和非食品價格的上漲壓力并未有效減弱等。就7月份的物價而言,我們認為仍將可能在6.0%~6.3%區間運行,2011年全年CPI或超過5%。
從更長期來看,中國或將保持一個相對較高的通脹水平,這就需要轉變思路,適應較高的通脹率水平。一是人力成本的提升將造成工資-物價循環,企業的人力成本將一級級向消費者轉化。這一趨勢的形成是由于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和國家要求提高勞動者收入造成的,這一循環的破解需要生產率的提高。但短期內這一矛盾或難解決,是潛在的最大的通脹推手。
二是中國為保增長所推行的保障房建設,3600萬套保障房建設所需要的原材料巨大,而巨大的需求或推動原材料價格上漲。
三是全球通脹蔓延,這一全局性的因素將帶動中國通脹的持續。這是由各國解決增長的不均衡所致,如果全球通脹未得到有效壓制,中國的通脹也難得到良好控制。
政策均衡調控
控通脹仍是首要目標
目前,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結構調整的總目標下,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是政策調控的天平兩端,如何保持平衡是決策層的智慧所在。
中國在調控通脹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行政管制與市場調控的方式都使用過,政府從各個環節對通脹進行控制。財政政策方面,減少稅收,將利潤轉向企業,如切實減輕物流企業稅收負擔,從流通環節上減弱物價上漲的壓力;貨幣政策方面,上半年6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并兩次提高基準利率;價格管制方面,嚴懲哄抬物價的行為;同時,從輿論上給予控通脹的信心,溫總理專門撰文指出,國內農產品供應充足、工業品供過于求、進口增長加速,下半年通脹有望得到抑制。近日,財政部再次采取降稅政策,減弱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物價的推動,自2011年7月1日起,我國將大幅下調汽油、柴油、航空煤油和燃料油的進口關稅,這在減弱全球通脹對中國的影響上有一定作用。
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行政管制政策都有使用,通脹在下半年或逐步得到控制。7月初央行再次如預期所料提高基準利率25BP,但3.50%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水平或仍難解負利率高的現狀。而對于未來的通脹水平,決策層在調控的同時,應提高居民收入,有側重點的引導適應相對較高通脹。在實際利率為正的情況下,同時有較高的經濟增長水平,保持一定時期的較高通脹是可以承受的。
在穩定通脹預期的同時,針對經濟增速放緩和企業盈利預期降低的狀況,政府宏觀調控在保持總體穩健的基礎上,采取了允許融資平臺發行企業債融資加速推進保障房建設、從政策上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等措施。未來,有保有壓將是政策重點,宏觀穩健和微觀引導將密切結合,控通脹和保增長的均衡仍在偏向控通脹,預計到2012年初這一天平或將略向保增長傾斜。
來源: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