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提了許多年的鋼鐵產能過剩,在進入“十二五”以后,繼續困擾著中國鋼鐵業。在前天舉行的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下稱”中鋼協“))第四次會員大會上,中鋼協會長、武鋼集團總經理鄧崎琳表示,“十二...
提了許多年的鋼鐵產能過剩,在進入“十二五”以后,繼續困擾著中國鋼鐵業。 在前天舉行的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下稱”中鋼協“))第四次會員大會上,中鋼協會長、武鋼集團總經理鄧崎琳表示,“十二五”中國鋼鐵工業結構調整的目標是在控制總量的前提下,完成廣東湛江和廣西防城港等沿海現代化鋼廠建設,建議在華北、東北地區對現有產能進行存量調整,不再擴大產能。
如果這一建議得到批準并形成政策,“十二五”期間華北和東北地區諸多鋼廠都將受到影響。
這一政策建議的主要考慮是,行業產能過剩,以及地區產能與需求之間的不平衡。
目前,中國鋼鐵產能大部分位于長江以北地區,尤其是華北地區鋼鐵企業數量多、產能大。2010年,中國北方地區粗鋼產量占全國的60.3%,其中華北地區粗鋼產量占全國的34%,而鋼鐵消費較大的南方地區粗鋼產能小,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2010年粗鋼產量僅占全國的7.6%。
2010年,產量最大的華北地區鋼鐵消費僅占15%~20%;而東南沿海地區消費需求占比達到20%~30%,主要產鋼區與市場距離遠。
2009年,中國鋼鐵工業產能利用率約為80%,2010年約81%,全行業盈利水平非常低,還不足全國工業平均利用率的一半,而這一時期全國工業的平均利潤率變化卻很小。中鋼協方面認為,這說明盡管中國的鋼鐵產能利用率要高于歐美等發達國家,但是總量過大,富余產能過多。
中鋼協在報告中認為,由于行業集中度過低,不能及時對生產進行調整,給市場造成的壓力過大,從而影響了行業盈利能力水平的提高,所以“十二五”期間,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通過總量調控,鋼鐵產能利用率應維持在90%左右,才能確保鋼鐵工業適合的盈利水平。
但是聯合金屬的一位分析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90%的利用率有些過高,事實上,80%~85%才算是合理的。
數據顯示,過去10年時間里,中國鋼鐵業利潤率最高分別出現在2004年和2007年,這兩年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為82.5%和80.2%。
“應該說,中國鋼鐵的利潤低下,主要是資源瓶頸導致的。”聯合金屬上述一位分析師告訴本報。數據顯示,從2001年以來,中國鐵礦石對外依存度整體上呈現逐步上升的態勢,2009年高達62.5%,鐵礦石價格話語權掌握在國際三大礦山企業手中。
粗鋼產能的適度過剩,并不意味著利用率一定會低下。2009年,中國鋼鐵工業粗鋼產能為7.18億噸,根據中鋼協的調研結果,不考慮淘汰落后減少的產能,預計2010年中國粗鋼產能將為7.7億噸,2011年將達到8.0億噸。“十二五”期間,考慮湛江、防城港、日照等沿海鋼鐵項目、部分城市鋼廠搬遷、企業產品結構調整、技術改造等新產能的建設,鋼鐵生產總量基本可以滿足“十二五”期間國內消費需求。
根據十七屆五中全會對“十二五”發展主要目標的總要求,以及中國各地區所設定的發展目標和對下游行業發展的需求預測,中鋼協預測“十二五”期間,中國經濟發展可能會有三種趨勢,所以2015年國內粗鋼表觀消費需求總量可能在6.7億~7.5億噸。
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認為,中國鋼鐵產業目前正處于供求關系變化的臨界點上,保持產能規模的適度富余是行業健康發展的必要前提。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家電行業的情況,出現了嚴重的供不應求,全國在短時間內冒出了大量的彩電、冰箱企業,那時候國家也擔心無序的惡性競爭,也為重復建設而煩惱。而當市場供求出現變化后,市場機制開始自行調節,中國家電產業開始了從血雨腥風的價格戰到后來的行業兼并重組,最后優秀的家電企業如海爾、格力、美的等脫穎而出。”徐樂江說。
他認為,行政調控一定要建立在對市場規律的尊重之上,行政調控和干預一定是從屬的,一定是在市場機制失靈的情況下采取的補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