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3月17日,歐盟對產自中國的陶瓷作出反傾銷初裁:沒有一家中國企業獲得市場經濟地位,除3家企業獲得稅率分別為35.5%、36.6%、26.2%的個案處理,以及少數企業由于配合歐盟反傾...
3月17日,歐盟對產自中國的陶瓷作出反傾銷初裁:沒有一家中國企業獲得市場經濟地位,除3家企業獲得稅率分別為35.5%、36.6%、26.2%的個案處理,以及少數企業由于配合歐盟反傾銷調查而獲得32.3%的稅率外,1500多家國內陶瓷企業都面臨73%的全國普遍稅率。有專家稱,約三成企業因成本擠壓而面臨破產。 根據程序,臨時性關稅從3月17日起到9月16日執行半年,9月17日將最終決定是否征收為期5年的正式反傾銷稅。 廣東省公平貿易局人士告訴記者,此案2009年歐盟委員會已開始醞釀,兩年來我方做了大量協調談判工作,但最終還是沒能阻止此案被提起。“廣東佛山擁有全國最大規模的陶瓷企業,也是出口歐盟的最大集中地,此案將對企業造成巨大影響。” 出口受阻或激化國內價格戰 從歐盟委員會下發到的我國政府相關部門的一份官方通報上獲悉,廣東新潤成陶瓷有限公司、山東雅迪陶瓷有限公司和廣東唯美陶瓷有限公司等3家中國陶瓷企業獲得個案處理,稅率分別為35.5%、36.6%、26.2%,合作的但是沒有被抽中的企業稅率為32.3%,其他陶瓷企業為全國普遍稅率73%。 2010年5月,代表歐方生產企業利益的歐洲瓷磚生產商聯盟向歐盟委員會正式提出申請,要求對中國瓷磚采取反傾銷措施。這些企業聲稱,對比美國市場上的價格,中國瓷磚在歐洲市場上的售價過低,導致其在歐洲的市場份額大增,對歐洲同類廠商造成不利影響。6月19日,歐盟委員會宣布正式立案,提出對中國陶瓷企業課以高達430.5%的懲罰性關稅。 中國陶瓷工業協會佛山辦事處主任藍衛兵對記者介紹,涉及本次歐盟反傾銷案的中國陶瓷企業有1500多家,其中佛山企業占了七成,而歐盟市場占佛山陶瓷國際市場的1/10。 廣東佛山是享譽國內外的“南國陶都”。1984年,佛山引進國外第一條建筑陶瓷生產線,開始領跑中國建陶產業。 據了解,目前佛山的瓷磚企業占全國70%左右,有約30家陶瓷企業被歐盟國家包下來做貼牌生產,完全沒有自己的銷售網絡,重稅之下這些企業很可能將面臨倒閉的危機;還有很多以歐洲為主的外貿公司,平均利潤僅5%,在75%的普遍稅率下處境可想而知。 據佛山陶瓷業消息人士透露,初裁結果公布后,已經有部分佛山企業主動放棄了歐洲市場,將精力轉向東南亞或非洲市場。數家中型陶瓷企業對于是否將收縮歐洲市場的問題也保持了沉默,大多都以“企業機密”為由不愿回答。 更令人擔心的是,多位陶瓷業人士表示,此次懲罰性關稅的影響面并不只是出口方面,由于產能過剩,未來國內市場價格戰已經在所難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