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圣誕季來了,“訂單”和“用工”再度成為熱詞。英國《金融時報》援引一些義烏制造商的話稱,今年是它們歷來生意最旺的年份。但這畢竟只是個案。同一天,新華社以《“訂單荒”“用工荒”反常疊加...
圣誕季來了,“訂單”和“用工”再度成為熱詞。
英國《金融時報》援引一些義烏制造商的話稱,今年是它們歷來生意最旺的年份。
但這畢竟只是個案。同一天,新華社以《“訂單荒”“用工荒”反常疊加 轉移還是轉型考驗勞動密集型企業》為題撰文說,紡織服裝、玩具、鞋帽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未來仍面臨出口訂單量減少、訂單波動加劇、短單小單比例持續上升的困局;與此同時,以珠三角地區為代表的東部沿海地區制造業面臨的招工難、“用工荒”局面也沒有得到改善,常年高懸的招工條幅已經成為這些地區的日常風景。
“現在是最迷茫的時候”
“干了18年企業,現在是最迷茫的時候。”從一家夫妻店做起的廣東順德東原廚具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郭憲華告訴新華社記者。作為一家用工人數不超過500人的中小勞動密集型企業,他現在面臨的是淡旺季都缺人的窘境,究其原因,他認為和“訂單節奏完全變亂”有直接關系。
“以往歐美經濟正常的時候,市場態勢是制造和銷售雙方都可以預測的,因此用工淡旺季分明,企業也可以適應、調整,用工短缺只是暫時現象;但今年以來,國際訂單不斷變短、變急,有德國企業還向我們下過100件產品的訂單。這種情況下,企業根本養不住人,也不敢養人,結果就是缺工成了常態。”郭憲華說。
“圣誕季后隨著庫存的消耗,歐美市場日用消費品很可能在明年春天出現一個空當期必須填補,當地采購商屆時不排除突然向中國企業追加一大批急單、短單的可能,再加上明年春節來得早,到時候中國企業用工緊急短缺的局面進一步加劇的可能性很大。”江蘇舜天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曹小建告訴新華社記者。
訂單,正是接受早報記者采訪的出口導向型企業負責人口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
“現在我們不缺人,遇缺不補,因為訂單少了不少。”一位廣東做出口貿易的老板向早報記者說。在經歷了年初的“用工荒”后,沿海地區部分企業又面臨了另一個難題“訂單荒”,訂單的減少迫使企業削減規模,裁減工人。
多名出口企業的老板告訴記者,今年訂單情況遠不如往年,而明年的情況也不容樂觀。當被問及應對方法之時,除了繼續縮減人手,或者轉移生產地之外,更有甚者感嘆,大家對此已經習以為常。
“目前可謂百般蕭條。”黃明智調侃稱,現在各行各業都這樣,只剩下iPhone能賺錢。作為臺商協會深圳負責人,黃明智與眾多在大陸投資的臺商維持著聯系。
“明年情況不會改善”
黃明智在深圳擁有一家燈具廠,黃明智告訴早報記者,以前訂單多的時候公司一年營業額大概在3000萬美元左右,如今只有1000萬至2000萬美元。
“訂單少了很多,只有全盛時期的30%。”黃明智稱,目前沒有用工荒,招人還算容易,但訂單減少了不少。雖然招工不難,但黃明智并不打算擴招,“明年的情況不會改善,每況愈下,公司也已經辭退了不少人,就算缺人也不愿意再招人填補了。”
黃明智表示,訂單數量在2008年后就已經開始出現下滑,隨著勞動力成本和原料成本的不斷上漲,明年的情況不會樂觀,“大家都已經麻木了,怎么漲都無所謂了。”
廣州嘉豐裝飾材料有限公司面臨的情況與黃明智的相似,訂單減少,規模縮編。
嘉豐裝飾董事長程豐原告訴早報記者,今年訂單比往年少了10%左右,“這已經算好于預期了,許多公司都比預期差很多。”程豐原直言,目前企業的壓力很大,一是訂單情況不明朗,二是大環境并不好。
據了解,嘉豐裝飾的主營業務是窗簾,出口對象為歐美和中美地區,程豐原表示,整體經濟不景氣,歐美經濟也尚未復蘇,預計明年訂單與今年情況類似,持續低迷。
同樣的,由于訂單下滑的企業也不需要擴大規模,反而削減人手,停止招工,“幾年前珠三角就已經開始缺工,招不到人,當時通常會縮編規模,但現在經濟不景氣,訂單減少,所以也沒有招工。”
程豐原預計,明年公司將繼續減少人手,目前公司的規模只是幾年前的三分之一,約三四百名員工。
當然,也有企業既沒有遭遇“訂單荒”也沒有“用工荒”。
浙江東陽市創嘉工藝品廠就是這樣一個例子。該公司經理張峰告訴早報記者,公司沒有遇到上述情況,但同時承認,總體而言生意沒有去年那么好,“這個月反彈了一點,比之前好一些。”
張峰稱,公司三分之一產品用于出口,今年過完年后訂單就開始明顯下降,無論是出口還是內銷,整個行業都不太景氣。“明年訂單也會減少,經濟不景氣,就像2008年那樣。”
在張峰看來,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的上漲都不是主要因素,張峰表示,目前原材料充足,去年這個時間要定原材料至少要等半個月以上,但現在的話只要5天就可以了。
轉移還是轉型?
在年初的“用工荒”后,市場上有不少聲音建議應該進行轉移,從沿海轉移至內地,甚至是海外,業內人士甚至拿出了中國與東南亞地區的工資待遇相比,以說明海外運營的成本之低。
但黃明智認為,稍大一些的公司還能轉移到海外,但內地情況同樣不容樂觀,“內地比較難做,不好玩了。”
程豐原卻表示做好了外移的準備,程豐原認為,帶給企業壓力的不僅是勞動力成本,還有外部環境,包括人民幣的升值和國內資金緊缺,都會加重企業經營的壓力。
據新華社昨日報道,深圳市委新經濟和新社會組織工作委員會日前對全市民營企業調查顯示,深圳市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倒閉、外遷呈現一定程度的加速態勢,主要集中在家具、手機制造、LED、光伏設備等對房地產市場、國外市場依賴度較高的行業,也有一些民企受內地資源優勢和招商引資政策吸引,主動外遷或擴張。
同樣是轉,不同的行業,選擇卻可能完全不同。新華社昨日援引部分市場人士的觀點稱,中國以鞋、服裝、箱包等日用消費品為主的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中低端產能將選擇向海外轉移;而電子消費品類企業則可能向國內中西部地區轉移;同民營大中型企業相比,外資企業轉移動力更大,而前者的轉型欲望可能更加強烈。
曹小建說,從國際產業轉移趨勢看,由于交通運輸成本高昂,紡織服裝、鞋等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一般都在沿海地區設廠,“從目前情況看,這些產業的中低端產能從中國向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沿海地帶加速轉移的趨勢比較明顯。”
專家:政府介入會造就“僵尸企業”
上述種種,大的話語背景是,中國勞動力密集型企業賴以生存的勞動力優勢正在逐步喪失。在日前舉行的“第十四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頒獎大會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體制改革高峰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指出,在過去的幾年,特別是以2004年為標志,中國出現了勞動力短缺、普通勞動者工資持續上漲的狀況。在未來的一兩年之內,勞動年齡人口停止增長,中國的勞動扶養比上升,這意味著中國人口紅利的消失。
人口紅利的消失給中國帶來的最大挑戰,是中國的比較優勢在發生變化。
蔡昉認為,現在經濟生活中出現企業困難、出口減少等情況,有周期性的因素,有國際上需求的下降,有政策導致的資金鏈斷裂等等,但也不排除有長期的結構性因素在支配著它。蔡昉強調,中國“不能用周期性的思路去解決長期性的結構問題”。
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則不同于蔡昉的觀點。蘇海南向記者表示,人口紅利至少可以持續到2020年左右,用工荒也是局部性的現象。蘇海南認為,珠三角地區企業訂單下降是因為歐美的需求減少了。
雖然目前企業表示不存在用工荒,但蘇海南提醒道,結構性的用工荒今后還會繼續存在,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轉移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企業到中西部地區。
蔡昉則認為,中國應該尋找新的比較優勢,但無論是選擇動態比較優勢或者替代比較優勢,都是非常困難的。他建議,政府不應介入,應該把企業該做的事情交還給企業,“企業應該承受風險,沒有能力承受的就應該消亡,必須有生有死,才有效率。”
因為,政府介入,會保護落后企業,造就“僵尸企業”,同時促成真正意義上的“潮涌現象”——很多企業在選擇動態比較優勢的過程中,會“英雄所見略同”,結果大家會選到一個方向上去,造成宏觀經濟的不穩定,造成產能過剩。蔡昉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