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年,將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轉型的關鍵時期。既要吻合國家大環境背景,又要切合企業發展的特點,這對各陶瓷產區政府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向左走還是向右走,成了政...
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年,將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轉型的關鍵時期。既要吻合國家大環境背景,又要切合企業發展的特點,這對各陶瓷產區政府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向左走還是向右走,成了政府、企業共同的難題。面對種種困擾,無論是產區政府,還是各地陶企,都必須要做出一些轉變,方能更好地發展下去。 2011年陶瓷產區發展將面臨的問題
節能環保:2010年節能減排政策已經令佛山、晉江、淄博等建陶產區吃盡苦頭,接下來的2011年,節能減排力度非但不會減弱,而且還會逐漸加強,陶瓷行業本身被稱為“高污染、高能耗”行業,自然首當其沖。
重復建設:自從佛山提出產業轉移以來,刺激了一大批陶瓷基地的產生,目前,除西藏外,我國各省市區都有陶瓷產區,這讓一大批陶瓷產區不得不面對惡性競爭,為了引資、為了市場,展開“陶瓷產業爭奪大戰”,這些都歸咎于產區的重復建設。
人才競爭:產業發展依賴人才,陶瓷產業漸向創新性、技術化、管理化發展,人才成為各產區、各企業競爭的資源,優質人才自然成了稀缺資源。原料競爭:陶瓷行業是污染大、資源消耗高的行業,現階段,我國陶瓷產業的競爭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來看就是資源的競爭。哪個產區擁有豐富的原料資源,哪個產區就擁有市場優先權。
廢件處理:報廢垃圾處理和從業人員職業病治理是制約行業發展的兩大問題。2010年末“樂華塵肺病”事件應該引起陶瓷行業的警醒,注重質量、注重安全、注重環保是政府和企業共同的責任和義務。
2011年陶瓷產區將面臨的轉變
轉變戰略規劃:國家戰略的制訂,關系到每個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國家發展戰略的調整,關系到每個企業的興衰存亡。“十二五”規劃還沒出臺,但我們可以預知,針對“三高一低”行業,國家將出臺限制政策。因此,中國所有陶瓷產區都將面臨戰略規劃的轉變。
轉變結構布局:全國陶瓷產區的興起得益于佛山陶瓷實行大規模的產業轉移。目前,各陶瓷產區呈現“低、小、散”的局面,即產業層次低、企業規模小、空間布局散。各產區不能再依靠土地成本低、環境門檻低、勞動力報酬低、企業稅賦低、原料成本低作為優勢。
轉變發展方式:我們常說的轉變方式其實還是局限在實體經濟的領域,但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區域的競爭力更多的是要體現在控制力上,也就是掌握資本流、技術流、信息流和物流的能力,最高的表現則是掌握制度走向、體制變革和政治文化、社會話語權。
轉變運作模式:產品是基礎,營銷是關鍵。作為新興產區,在區域附加值還沒有做起的時候,不能一味依靠低價贏取市場,必須得注重產品質量。有一定基礎的產區,要逐漸向品牌運作轉變。而發展較好的區域,可以考慮資本運作。總之,任何一個產區要想發展起來,都不能僅依靠低價攻占市場。
轉變服務態度:對于產業發展,政府官員是導演,企業是演員,只有導演做得好,演員才能演得好。但除此以外,政府官員應該做好企業的服務工作,不但需要指導指引,更應該協助企業做好產品專利申請、證件辦理、銀行借貸等等,完善各項產業配套,為企業創造舒適的經營環境。當然,這一切以不違法為前提。
后記
本報評論員一凡先生曾經提出,從未來中國經濟的走向來看,中國陶瓷行業也將會形成七大板塊的產業格局。一是以佛山總部基地為產業軸心的珠三角板塊,它包括周邊的三水、開平、順德區等產業區(注:如果當地政府不能及時作出產業規劃,專業市場不能迅速集中,佛山陶瓷產業的競爭力將會被迅速弱化);二是以晉江為產業軸心的福建海西板塊,它包括周邊的潮州、德化以及臺灣省等產業區;三是以淄博為產業軸心的齊魯板塊,它包括周邊的臨沂等產業區;四是以江西景德鎮為產業軸心的華東板塊,它包括周邊的高安、上高、萍鄉等產業區;五是以四川夾江為產業軸心的西部板塊;六是以河南長葛或河北唐山為軸心的中原板塊;七是以法庫為軸心的東北板塊。
2011年,上述提到的這些陶瓷產區,將成為最活躍的經濟體,其一舉一動將牽引整個陶瓷行業,他們將引領整個陶瓷行業的潮流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