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2011年是“十二五”的啟動之年,機床工具行業的發展正處在這樣一個承前啟后的關鍵時期。2010年,機床工具行業取得了喜人的成果。第一,從發展規模上...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2011年是“十二五”的啟動之年,機床工具行業的發展正處在這樣一個承前啟后的關鍵時期。2010年,機床工具行業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第一,從發展規模上看,2010年機床工具行業實現了平穩快速發展。
1~11月,全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934億元,預計全年完成545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0.5%,比“十一五”初期2006年的1656億,增長3倍多;1~11月,銷售收入完成4762.6億,全年預計達到5300多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0%左右;1~11月,產值銷售率達到97.4%,比去年同期略有增長;1~11月,全行業利潤完成310.5億元,全年銷售利潤率預計達到6.5%~6.6%,這也是歷史最好水平。
第二,在科技創新和產品結構調整方面有明顯進步。
1~11月,全行業生產金屬切削機床68萬臺,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2%,其中數控機床是20萬臺,比去年同期增長67.9%。可見產值和數控化率都提高很多。
第三,產業結構調整方面有較大進步。
一直是行業短板的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領域有所突破,最近幾年國家越來越重視這兩個領域的發展,過去一直講主機產業是大而不強,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產業則是既不大也不強,現在看,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產業這兩年規模上已經有了很大提升,行業幾家主要數控系統企業和功能部件企業銷售收入和產值都取得大幅度增長,基本能和主機廠保持同步。
但同時也要看到,行業也存在不少差距。
第一個差距體現在國產中高檔數控機床產品產業化程度不夠,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
1~11月,我國進口機床工具產品139.8億美元,創造了歷史新高,比金融危機前的2008年還高出20%。其中金屬加工機床整機進口8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7%,而國產金屬加工機床整機僅增長34%。兩個數字對比說明,1~11月份,國產金屬加工機床國內市場占有率有所降低,也說明行業在中高檔市場的競爭力還比較弱。出口方面,1~11月,行業出口機床工具產品63億美元,其中金屬加工機床僅出口16.4億元。可見,出口金額跟進口金額相比差距還很大,進出口逆差有較大幅度增加,達到65%,而且出口產品以低檔為主。國產中高檔數控機床產品市場競爭力差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產品質量不高、價格不低、中高檔產品制造能力還很不夠。
第二個差距體現在產業結構不合理。
盡管“十一五”期間,產業結構調整有進步,但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數控系統、功能部件發展滯后與行業快速發展的矛盾越來越突出。2010年,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產品進口有增無減,比主機產品進口增長更快。2010年,發那科預計銷售增長210%,西門子預計銷售增長60%,國內數控系統企業難以望其項背,可見行業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個短板。
第三個差距體現在發展方式上。
機床工具行業的利潤率水平一直在低水平徘徊,預計2010年行業利潤率將達到6%多,這在歷史上已經是最高水平,可是和國際上擺脫了低水平運營的發達國家的制造企業相比,差距很大。比如德馬吉的利潤率是15%左右,發那科是25%~30%左右。所以說,從經營結果看,國內機床工具行業還沒有擺脫低水平的規模效益;從產品看,還存在重硬輕軟的問題,現在很多中高檔數控機床產品國內企業也能做,硬件水平確實提高很多,但是軟件水平跟不上發展。比如國產五坐標聯動葉片銑價格可以賣到二三百萬,而國際上該類名牌產品價格賣到1000萬元,還不包括軟件部分,購買軟件還要再花費1000萬元。
在諸多銷售里,國內企業通過提供軟件、全方位交鑰匙工程獲得收入所占的比例還很小,導致2010年國產機床市場占有率比2009年的70.1%還下降了幾個百分點,預計達到66.7%。盡管行業近幾年發展速度比較快,但是應該看到,競爭對手的增長比我們還快,需求的增長也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