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在上海舉行的虹橋國際經濟論壇高端對話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副局長何亞瓊指出,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造成劇烈沖擊,但對中國制造業產業鏈造成的困難,是暫時的、局部的和可控的。
根據鄧白氏商業資料公司評估,在《財富》1000強企業中,有94%經歷了新冠病毒帶來的供應鏈中斷。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預測,2020年全球航空業收入損失將高達3410億美元。不止在公共衛生領域帶來全球性的災難,新冠肺炎還對經濟全球化造成重大沖擊。
何亞瓊在發言中表示,受新冠疫情及短期復工復產困難影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眾多領域供貨中斷,單一供應鏈脆弱性初現端倪。受此次疫情影響,在全球范圍內,對經濟前景持“負面”態度已然成為共同情緒。
4月份,中國美國商會對其169家企業調查顯示,有48%的受訪企業預計疫情對其行業2020年預期全球市場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44%的受訪企業表示疫情的不確定性讓他們對國際貿易雙邊關系感到悲觀;33%的受訪企業表示正在削減成本。
5月份,中國歐盟商會與中國德國商會對其577家會員企業調查顯示,大約9成的歐洲企業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對企業造成了中度到重度影響;有46%的企業預計2020年的經營業績將不及預期;44%的企業面臨業務和投資決策的不確定性。
何亞瓊指出,全球產業供應鏈調整也確實對中國制造業產業鏈造成不小的困難,但影響是暫時的、局部的和可控的。
他分析稱,這次疫情影響放大了供應鏈過于集中的風險。同時,海外疫情影響持續,國際物流運輸不暢導致原材料、零部件、外籍專家和技術人員進不來,國內備貨不足,讓中國機械制造和電子信息產業等部分行業供應鏈受到較大沖擊。
不過,他認為,從長遠來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合作共贏仍是最終選擇。
“中國在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上的集群優勢無可替代。”何亞瓊表示,中國擁有完整制造業體系、較高素質勞動力、完善基礎設施以及龐大國內市場等獨特優勢,當前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基本穩定,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也經受住了這次重大疫情的壓力測試。
他指出,雖然部分國家推動出臺政策鼓勵企業回遷或多元化供應鏈,但這并不會改變經濟全球化和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緊密聯系的大趨勢,也不會根本改變中國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獨特地位。
何亞瓊透露,下一步將繼續加大工作力度,保證產業鏈供應鏈穩定,聚焦重點產業鏈,推動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的協同復產達產擴產,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組織召開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重點行業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暢通研討會,暢通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保障產業鏈供應鏈正常運轉;加大改革創新力度,降低企業成本;釋放消費潛力,落實擴大內需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