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黑龍江日報4月16日訊煉油容器裝備國內市場占有率達90%,綠碳化硅粉體材料國際市場占有率達60%。近幾年,我省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集聚創新發展,技術優勢逐漸轉化為產業優勢,以高新技術...
黑龍江日報4月16日訊 煉油容器裝備國內市場占有率達90%,綠碳化硅粉體材料國際市場占有率達60%。近幾年,我省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集聚創新發展,技術優勢逐漸轉化為產業優勢,以高新技術引領了市場上的高占有率。2010年,我省19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實現工業總產值1666.9億元,同比增長11.2%,占到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的42.30%。“十二五”期間,我省將探索產業基地發展的內在規律,因勢利導,以現代裝備制造、石油化工、新材料等產業基地內的行業龍頭為主體構建全產業鏈,以高新技術引領重點產業鏈條的整體升級。 特色基地迸發競爭優勢
在我省19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中,有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4家、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10家、省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5家,基地企業總數達到2148家,這些基地涵蓋了現代裝備制造、石油化工、新材料、生物產業、新媒體現代服務業等我省重點發展的產業。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基地內骨干企業規模迅速壯大,超億元以上規模企業達96家,有些已經發展成為國內同行業的龍頭。
記者在對產業基地的采訪中發現了一個又一個令人振奮的數據,它們彰顯了特色產業基地在市場競爭中的硬實力。國家火炬計劃齊齊哈爾重型機械裝備特色產業基地為全國各大機械、電力、能源、冶金、造船和鐵路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領域提供了大量設備產品,年創造產值262億元,上繳稅收14.87億元。基地更是擁有全球最大的煉油容器供應商,產品50%以上出口,裝備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全部煉油基地,國內市場占有率達90%以上。在牡丹江國家特種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碳化硼精細陶瓷已實現年產3萬件,占國際總量的15%,占國內的80%;綠碳化硅粉體材料年出口量達2萬多噸,占國際市場的60%。國家火炬計劃哈爾濱發電設備產業基地的哈爾濱鑫潤工業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燃氣輪機動力渦輪精鑄葉片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其渦輪精鑄件年產近10噸,占國內同類產品的97%,該公司已成為德國大連蘇爾壽泵業公司長期供貨商。
自主創新“智”造“頂尖”產品
這些特色產業基地的產品何以擁有如此高的市場占有率?記者深入采訪后發現:最關鍵的是科技自主創新的實力在行業內的地位。
走進國家火炬計劃齊齊哈爾重型機械裝備特色產業基地,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齊重數控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和齊齊哈爾軌道交通裝備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的技術中心,清一色都是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據省科技廳有關負責人介紹,這些企業技術中心的研發制造能力均代表了我國同類產品的最高水平。
其中,一重牽頭組建了重型技術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自主研發、設計、生產了當今世界最大最先進的15000噸自由鍛造水壓機和第一臺2000噸級煤液化反應器,自行設計制造了熱連軋機、煤液化反應器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拳頭產品,不僅突破了我國鋼鐵工業、重化工業設備長期依賴進口的“瓶頸”,還為我國充分利用煤炭資源提供了技術支持,實現了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齊重數控視自主創新為企業的生命,目前其“智”造的產品中已有20多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全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引領其重型機床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昂首步入世界第一方陣。過硬的技術,引來了國內外的大批訂單,高新技術的“巨人”也由此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穩健闊步。
重大項目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近年來,省科技廳立足我省產業特色和技術研發優勢,積極協同各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所在地市各級部門,著力構建促進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的產業環境和公共服務平臺,引導社會各類資源向特色產業基地聚集,同時以實施科技重大項目為有效載體,有力地提升了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在新材料領域,我省有牡丹江國家特種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哈爾濱國家鋁鎂合金新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國家火炬計劃牡丹江特種材料產業基地、大慶宏偉石化產業基地、大慶新型復合材料及制品產業基地等5家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和1家省級火炬計劃黑河硅基新材料產業基地。省科技廳通過在特種材料、鋁鎂合金、硅基新材料、精細化工等具體技術領域的項目組織設計、建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推動我省建設國內著名的特種材料產業基地,打造我國北方最大的硅基新材料產業基地,培育一批以鋁鎂合金、精細化工、油田化學品、新型建材為主的產業集群,力爭形成分工精細、配合緊密、良性循環的全產業鏈條。
如今,各基地不約而同將高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作為發展的關鍵抓手,通過特色產業自主創新實力的大幅提升及基地的集聚效應,促進我省重點產業的快速發展壯大及各產業鏈條的整體升級,為我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起到積極的引領和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