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據相關統計數據,2010年中國粗鋼產量達到了歷史上創紀錄的6.27億噸,但大中型鋼鐵企業全年的平均銷售利潤率不足3%,下滑到近年來的最低點。這種“產量增長、利潤下降”的困境,已經使...
據相關統計數據,2010年中國粗鋼產量達到了歷史上創紀錄的6.27億噸,但大中型鋼鐵企業全年的平均銷售利潤率不足3%,下滑到近年來的最低點。這種“產量增長、利潤下降”的困境,已經使中國鋼鐵業的調整轉型迫在眉睫。李世俊說,在下一個5年里,“必然會有一批缺乏核心競爭力的鋼鐵企業出局”。 鋼鐵業“高產低利”的局面,短期內看來難有根本性的扭轉。據國家發改委最新發布的行業分析報告,今年首季,中國粗鋼平均日產量高達192.78萬噸,再創同期最高水平。而重點鋼鐵企業的利潤率依然徘徊在3%左右。鋼廠的“生產沖動”難以有效降溫。
作為中鋼協的首席分析師,李世俊對于“中國到底需要多少噸鋼”這個問題,一度也是迷惑不解。他說,很難預測中國的鋼產量。
在國內外鋼鐵業界,對中國鋼產量的預測,幾乎已成了一個“世界性難題”。一些與鋼鐵相關的行業,在評估時采取“寧取其高、不取其低”的態度。李世俊在進行了長期深入的調研后認為,要準確把握中國鋼鐵業,需關注“利”與“稅”兩個字。在多年發展中,鋼鐵業總體上與中國宏觀經濟的發展相當,經歷了一個高盈利階段,“逐利性”投資推動了中國鋼產量的擴張。與此同時,在國內不少地區,鋼鐵業是地方稅收大戶,地方政府對之格外“青睞”,這使鋼鐵規模“擴張上再行擴張”。這是一個“體制機制”上的問題,應關注并加以解決。
不同的機構都已在測算中國下一個五年鋼產量到底會達到怎樣的水平。李世俊說,如果中國政府提出的“科學發展”目標能夠落實到位,到2015年中國鋼產量將會控制在7億噸以下;但如果地方政府的發展沖動依然高昂,鋼產量可能會“沖到8億噸以上”。鋼鐵資訊機構“鋼之家”總經理吳文章則認為,2012年中國粗鋼消費將達到或接近峰值,鋼產量在7億噸左右,到2015年一直維持這一水平,其后將出現回落。
中國鋼產量和鋼消費的峰值到底何時到來,不同的專家都有不同的判斷。但可以肯定的是,未來5年,這個“峰值區間”會逐步地靠近。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說,對于中國鋼鐵業來說,像過去10年這樣的高速發展“已一去不復返”,產業的調整轉型不是“會不會來”的問題,而是“已經來了,如何以相對小的代價換取最大成效”的問題。
毋庸置疑的是,一部分缺乏競爭力的鋼廠將被淘汰出局,一部分存在協同效應的鋼廠將實施并購重組,這樣的進程已經在中國鋼鐵業內展開。據相關數據,截至去年年底,中國前十大鋼鐵公司粗鋼產量已占到總產量的48%以上,這與2004年相比提高了15個百分點以上。吳文章等業內分析師認為,中國鋼鐵業的集中度正在提升,不久的將來,中國就會出現年產8000萬噸、甚至上億噸的鋼鐵企業集團。
但業內也有強大的聲音呼吁為“在細分市場精耕”的高效率中小鋼企留出足夠的市場空間。李世俊說,不能“為規模而規?!?,而要根據市場的實際。比如,鞍鋼有一個專門生產索道用鋼的廠家,“心無二用”,與下游行業建立了牢固的戰略關系,一樣獲得高效的市場回報。
在中國鋼鐵業的調整中,最為根本的還是要打破“同質化競爭”的困局。業內人士擔憂,這種同質化競爭已從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蔓延”。目前,在高等級管線鋼、石油管等領域,競爭正趨于激烈,產品的盈利能力有下降趨勢。李世俊說,今后,如果“我們的鋼廠高、精、尖的產品都能做了,卻不賺錢”,那問題就更大了。他提倡“差異化競爭”,鋼廠要掌握一些別人“難以復制”的獨有產品。目前,寶鋼已擁有汽車用高強鋼、鋼制易拉罐用鋼等高技術產品,短期內競爭對手難以“復制和追蹤”,獲利豐厚。去年,寶鋼的盈利水平在全球鋼廠排名第二,與其多種獨有和領先產品的貢獻分不開。
中國的梯度經濟發展格局,也為鋼鐵業在區域之間拉出競爭的“差異空間”提供了條件。有分析師認為,目前中國東部地區鋼材市場需求趨于飽和,但中西部市場未來尚有較大增長空間。東部地區鋼廠應主要瞄準下游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而中西部地區鋼廠則應加快兼并重組,實現規模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