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圖為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新址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簡稱:三磨所)成立于1958年,是我國磨料磨具、超硬材料及制品行業唯一的綜合性研究所。1963年研究成功我國第一顆人造金剛石、...
![](http://m.kubikeji.cn/upload/1263884381.jpg)
圖為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新址
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簡稱:三磨所)成立于1958年,是我國磨料磨具、超硬材料及制品行業唯一的綜合性研究所。1963年研究成功我國第一顆人造金剛石、1967年研究成功立方氮化硼(CBN),隨后相繼研究成功樹脂結合劑、金屬結合劑、陶瓷結合劑金剛石和立方氮化硼砂輪,以及切割、鉆進、鉆探制品等。承擔了大量國家、省(部)、市級科研項目,先后取得各類科研成果1270余項,榮獲國家、省(部)級各類獎項150項。為我國普通磨料磨具、超硬材料及制品工業做出了重大貢獻。1999年轉制為科技型企業,隸屬于“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國家磨料磨具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全國磨料磨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機械工業第四計量測試中心站、全國磨料磨具行業情報網、機械工業職業技能鑒定磨料磨具行業分中心、《金剛石與磨料磨具工程》雜志社、《磨料磨具通訊》編輯部、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超硬材料分會、超硬材料及制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超硬材料及制品生產力促進中心、河南省高性能超硬材料制品重點實驗室等均依托該所,是我國磨料磨具、超硬材料行業技術研究、產品開發、專業信息和咨詢服務中心。
該所轉制成為科技企業后,在所班子領導下,迅速轉變觀念與市場接軌,溶入市場,充分利用其人才密集、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優勢,開發新產品,迅速擴大生產規模,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但因生產場地狹小而嚴重制約了該所發展,所領導班子在所長朱峰帶領下果斷決策在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購地100畝建新所。新所于2009年底全面竣工,一期工程投資1.1億元,建筑面積30,000平方米,其中辦公面積7,000平方米,生產試驗面積23,000平方米。所班子決定自2010年1月15日到2月5日,按照先一線,后辦公的順序全部遷至新址。
新所設計極具現代感、造型美觀大氣、色調清新淡雅、選材考究、施工精細、生產車間和辦公環境寬敞明亮,榮獲河南省結構中州杯獎(河南建筑工程最高獎項)。相信三磨所入住新址后定能大展宏圖,為我國磨料磨具、超硬材料及制品工業的高速發展和由“大”變“強”再立新功。
三磨所新址位于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梧桐街121號,經開發區電信部門同意三磨所電話號碼不變。
相關鏈接:三磨所“121”門牌號的由來
1960年10月,國家作為重點項目下達了研制人造金剛石課題,為保密起見課題編號為“121”號。1961年由第一機械工業部通用機械研究所、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地質部地質科學研究院協作開展研究。三磨所擔任121課題的主要人員有于鴻昌、王光祖、盧飛雄、李進保4人,他們在北京圖書館等地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在對文獻資料分析的基礎上,總結出經驗公式和石墨-金剛石平衡曲線,確定了合成壓力與溫度條件,選定了觸媒、碳素與組裝方法,編寫了《人造金剛石合成理論基礎》和《人造金剛石合成工實施方案》。通用研究所于1963年3月試制成功了300噸61型兩面砧超高壓裝置,在三個單位共同努力下,于1963年12 月6日在300噸61型兩面砧超高壓裝置上以高純石墨粉為原料、以鎳鉻合金為觸媒研制成功我國第一顆人造金剛石。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繼瑞典、美國、南非、蘇聯、日本之后第六個研制成功金剛石的國家。1965年三磨所與濟南鑄鍛所密切合作研制成功鉸式六面頂金剛石合成壓機,并于當年進行中試成功,1966年人造金剛石在三磨所投入批量生產,并參加我國第一個人造金剛石及制品專業工廠—第六砂輪廠的設計、提供全套制造工藝和技術培訓。1969年第六砂輪廠建成投產,標志我國人造金剛石及制品進入工業生產階段。
為紀念我國人造金剛石研制成功,三磨所將金剛石研制課題編號“121”申辦為該所的門牌號。此次遷址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開發區有關部門同意仍保留了該“121”門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