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們的產品大約是70%左右出口,截止到去年12月31號的統計,不包括臺灣、香港、澳門在內,共出口到59個國家。我們行業泰利來、圣戈班等公司的高端產品的基體,基本上都是用我們海恩的。...
我們的產品大約是70%左右出口,截止到去年12月31號的統計,不包括臺灣、香港、澳門在內,共出口到59個國家。我們行業泰利來、圣戈班等公司的高端產品的基體,基本上都是用我們海恩的。每年的圣誕節,12月25號之前,第二年的生產計劃80%就已經滿了。應該講,有投人就有回報。海恩走的路,開始的時候是拿來主義,但是我們想把它發展為“拿來發展主義”。 2004年底,我建議我們公司成立了一個研發中心,每年拿出銷售收人的7—8%來用作公司的研發。我們和德國、意大利、韓國、日本等這些國家,也組成了一個研發的團隊,和他們有一些橫向的和縱向的聯合,但是在這個聯合過程中,不像海恩有國外的資金在里面,這一個純粹是我們自己的,是我們中國人的,我們把這一塊留在了國內。從改革開放到現在,大部分和國外的合作,基本上都把技術留在了國外。他們只是用了中國的制造中心來生產他們理念上的產品;把核心的,和最終利潤的最高端,都留在他們自己手里。海恩避免了這一點,我們現在逐漸把國外的股份稀釋掉,慢慢轉到我們中國人的手里,這幾年一直在不停地這樣做。從我個人來講,還是個比較純粹的民族主義者。我們中國人并不比別人笨,我們要想辦法做出好的產品來。對海恩來講,技術有了,市場有了,我和在座的其他各位有一個共識:我們中國人并不是做不出好的產品來。但是存在一個問題,由于我們文化的差異,我們今天造的東西和昨天造的不一樣,我相信這是在座各位遇到的同一個問題。要去改變手下這些人不太可能,只能從制度、從企業文化上創造一個氛圍去影響他們。海恩在這方面首先是從質量檢驗和監督上來著手。我們現在質檢人員占到生產人員的16%以上。如果產品出去了再打回來,基本這個客戶就沒有了。當初意大利人講了一句話,說石材行業是驢的行業,只能夠往前走,不能往后退,當出現問題的時候可能這個客戶就永遠地失掉了。所以對于質量的把握一直是海恩的重中之重。另外就是我剛才提到的研發,必須要吸取國外的先進經驗和技術,而且要把它變成自己的。我們要遵守國際上的游戲規則,也不能去一味照搬照抄。我們成功的一個例子就是,我們的應力檢測機(奔朗和博深都有我們的兩臺以上這樣的設備),最早是Mummenhoff先生的,當初這樣一臺很簡易的設備大約是人民幣90萬左右,但是拿到中國來以后并不是很實用,從軟件上和我們有差異,在對產品質量的控制上也有差異。我們根據這幾年的經驗,把它改掉了,都是我們的研發中心后來自己把它改造完畢,自己做出來的。這就是我講的我們要拿來還要發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創新。過去海恩為在座的服務的太少,為中國市場做的貢獻太少了。今后如果大家在工具生產這方面,基體上有什么問題,盡管找我,我一定會盡全力為大家來服務。(海恩鋸業公司總經理 張友民)
來源:中國鋸工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