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6年3月在漢口行業交易會上的報告)磨料磨具協會秘書長—陳和生同志們:2006年春季行業信息交流暨磨料交易會經過緊張籌備,今天在漢口召開了。值得提到的是這次大會期間,召開分會...
(2006年3月在漢口行業交易會上的報告)磨料磨具協會秘書長—陳和生
同志們:
2006年春季行業信息交流暨磨料交易會經過緊張籌備,今天在漢口召開了。值得提到的是這次大會期間,召開分會四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完成分會換屆工作,協商行業有關事宜。出席四屆一次理事會的全體理事也參加了今天的大會。謹向參加會議的各單位代表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現在,向大會報告2005年行業經濟運行情況和2006年行業形勢預測,供大家交流參考。
一、關于2005年行業經濟運行情況和特點
去年,行業各企業面對煤、電、油、運既緊又漲,原材料提價,市場競爭更趨激烈等十分困難的局面,努力拼搏,仍然確保了行業經濟平穩發展。主要情況和特點是:
1、行業經濟運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但增幅回落,各項主要總量指標繼續創新高
大家可以回顧行業前兩年的發展情況,2003年我報告過“磨料磨具行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實際上當年經濟達到比上年增長41.67%的高速度,工業增加值增幅為17.4%,銷售收入增長46%,磨料產是增長48. 14%,磨具產量增長6.8%。所以04年3月在成都會上報告了“2003年創新高、2004年仍看好”,實際上04年確實取得了比上年增長23.1%的成績。去年,據行業124家企業統計分析,仍實現了比上年增長15.16%的經濟發展速度,但是增幅明顯回落。這是由于從2004年下半年開始,國家客觀調控的作用在行業經濟運行中逐步顯現,行業經濟增長開始回落。但是應看到,工業總產值是在2003年和2004年連續兩年分別以40%多和20%多的超高速增長向15%左右的增長回落,而且去年行業的其他各項主要總量指標包括銷售收入、利潤總額、磨料和磨具產量仍然創歷史新高,經擠走勢符合年初預計的 15%左右。
2、生產總體看好,主要產品總量仍創新高
去年,據89家磨料生產企業統計,剛玉碳化硅總產量比上年增長0.72%,除了普通棕剛玉產量比上年下降13.79%外,其他白剛玉產量增長5.94%,黑剛玉增長35.36%,黑碳化硅增長12.76%,綠碳化硅增長9. 22%。
據51家主要磨具生產廠的統計,磨具產量合計比上年增長8.95%。
3、經濟效益保持增長趨勢,利潤總額創新高。2002年利潤總額為負數,進入谷底,2003年扭虧為盈,04年利潤總額比上年增長63.79%,在此基礎上,05年又比上年增長7.82%,124家企業利潤總額達到3 .94億多元。
4、行業出口產品結構出現進一步調整趨勢,出口價格持續提高,出口創匯繼續增長
海關統計,去年普通磨料磨具出口創匯合計達到5.33億多美元,比歷史最高創匯額的04年增長8.7%。值得一提的是,出口產品結構有了進一步調整。一是附加值較高的普通磨具出口比上年增長20.04%,達到7.79萬多噸,碳化硼出口量增長77. 88%;二是僅管剛玉、碳化硅出口量雖比上年減少4.65%,為91.15萬噸,其中剛玉出口童為69.44萬噸,比上年減少2.07%,碳化硅出口量為 19.7萬噸,比上年減少14. 87%,僅為最高年出口量(32.49萬噸)的60.6%。但是,出口剛玉、碳化硅產品的結構有了進一步優化,出口價格持續提升,去年剛玉出口平均單價為 328.04美元/T,比上年提高4.58%,特別是碳化硅平均價達到839美元/T,比上年提高23.59%。
總之,2005年行業各企困上經過拼搏,取得了經濟平穩發展的業績,特別是經受了國家宏觀調控的考驗,進行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實踐,為“十·五”發展劃了圓滿句號,也為奮戰“十一·五”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二、2006年行業經濟運行預測
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開局年。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特別是通過的2006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和“十一·五”規劃綱要,已經把我們今年乃至今后五年需要面對的國內客觀形勢擺明的很清楚了。
我認為,磨料磨具行業特別是磨料行業,今年乃至今后五年,面臨的形勢是嚴峻的。可以說,行業發展已經處在一個非常重要的關口。困繞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十一·五”規劃強調“穩定”當頭,強調調整經濟結構、轉變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為特征的經濟增長方式,努力建設節約型、環保型和創新型的生產強國,而且被擺到了主要地位,成為國家意志。為此,“十一·五,規劃把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22個指標特別分為“預期性 ”和“約束性”兩類,像單位GDP能耗、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總最、耕地保有量等8個指標定為“約束性”指標。井確定約束性具有法律效力,必須進行考核。因此,政府必須要通過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和有效運用行政力量,確保實現。顯然,各級政府對能源、資源、排污等的約束力將加大。而磨料的生產正屬于能源資源消耗型且有污染排放,同時,己經存在的產能過剩、低水平競爭持續惡化問題尚存。生產企業如無降低能源、資源消耗和減少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措施,將被約束甚至被約束掉。這不是危言聳聽。因為國家發改委已經把3000千伏安普通棕剛玉和碳化硅冶煉爐列入禁止發展目錄(3000千伏安以下的白剛玉冶煉爐通過協會特別是總會領導親自出面解釋說明,已暫時保留),限期淘汰,實際上河南的伊川和鄭州以及山東一些地方政府已經采取措施,目前要求至少搬出城區。
另一方面,能源、原材料、運力、資金成本等等的壓力使企業利潤更加如履薄冰,2006年電力依然緊張,相關權威部門預計2007年電力供應將緩解;原材料價格預期漲價在所難免,特別是資派型的礦產品,鋁氧粉現在已漲到6304多元元/T,有說還將漲20%.白剛玉價格已漲到近9000元/T;資金要向“三農”傾斜,向確定重點扶持的行業傾斜;建和諧社會職工工資不能不提高,去年行業職工年平均雖比上年人均增187元錢,但年人均總額只達到 9000多元。所以,從不利素、或者是困難角度講,今年行業企業將承受著地方政府、行業、社會輿論、職工等的多重壓力,須在夾縫中尋求著推動企業前行。
話說回來,磨料磨具行業有其有利的方面,它涉及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2006年我國國民經濟增長8%;全球經濟繼續恢復,美聯儲決策者2月 21日說,美國經濟仍然處于穩步增長之中,并預言2006年美國經濟將增長3.5%,2007年將增長3%至3. 5%;歐盟委員會2月21日也發布最新經濟預測報告,預計歐元區12國和歐盟25國今年的經濟增長率仍將保持高速增長的趨勢。全球經濟包括中國在內,保持較高速度增長,這對我磨料以出口為主,磨其出口逐年增長,應該是最大的利好。
雖然去年四季升始到現在,磨料生產企業壓力很大,無大的外貿訂單,絕大部分企業庫存增加。去年碳化硅只出口17萬多噸,23萬噸配額沒有用完。同時感覺國內市場也顯得不像往年一季度那樣活躍。本人認為這是暫時的。中科院預測學研究中心主任汪壽陽說,2006年中國經濟運行將一直處于上升階段,保持“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勢頭。他說,綜合警情指數預測結果顯示,在2006年上半年增速略微放緩之后,下半年增速將有所上升。所以,大家要往前看,增長8%的總目標總是要完成的。
分析認為,2006年是“十一·五”開局之年,困難是有的,但有利的全球宏觀經濟發展形勢是主流,所以說,開局年仍然個機會。特別是絕大部分企業有了結構調整,適應轉變的觀念和實踐,確保行行業經濟平穩增長15%左右是完全達得到的。
三、一點建議
走自主創新之路,建設創新型企業。這是好說但費神費力的路子,又確是必須的路征;既是宏觀形勢所迫,又是行業企業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
宏雙形勢所迫。“建設創新型國家,2020年實現目標”。這是胡錦濤總書記元月在全國科技大會上提出,全國“兩會”著重強調的,成了國家意志。這就預示著從現開始,組成全社會的各級政府,各行各業都進入自主創新的程序,磨料磨具行業怎能例外?如果沒有每個企業、每個行業的自主創新努力并取得自主創新的成果,創新型國家不就成了一句空話!
誠然,從“九五”開始,國家己經提出“依靠技術的創新和進步,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但直到現在,這個問題依然嚴竣。至少,有關創新的事情做的不是足夠精彩。“兩會”科技屆代表發言說,到目前,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只有萬分之三。磨料磨具行業會是個什么情況,沒做統計。大家心里有數,這也是工作不上道。這些年來,自主創新不盡人意,認為這應該是因為國家在建設與創新相關的制度和體制還有差距。如今則不同了。為實現創新型國家的目標,全國科技規劃,“十一五”規劃等適應自主創新體制和鼓勵各類創新主體的利益的具體支持傾斜政策、機制、制度將陸續完善。如此,將激發各企業、研發機構和研發人員等相關對象的創新行為成為一種本能的逐利行動。自主創新的大潮必將在中國大地興起,這就是形勢所迫。
自主創新是行業企業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創新”是1911年德國熊彼特首次提出。但復旦一位管理學教授的論斷是:創新活動是人類過去、現在和未來生存及發展的永值主題之一。有經濟學家論斷:在當今的知識經濟時代,創新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動力之源,自主創新能力是企業生命力的重要標志,也是企業在全球性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的重要保證。
日本的工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有著很強的綜合競爭力,是因為企業一向十分重視提高自己的創新水平,注重增強新產品的開發能力。早在日本企業的獨立研發能力還比較薄弱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他們就非常注意利用各種可能機會從事研發和創新活動。日本企業每引進一項技術,總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和物力進行消化、吸收。有人形象地比喻,日本人每引進100美元的技術,會用200美元來進行學習,消化和創新。并用創新出的專利技術賺回300美元。
在中國,特別是具體到我們行業,一段時期來,自主創新實在做的不夠。究其原因有三:二機械工業聯合會朱森弟副會長提出有兩點,一是原體制造成的科研與生產脫節、制造與使用脫節,影響了自主創新能力的迅速提高;二是科技體制改革后,原有產業部門的獨立研究所又全部轉制為企業,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究形成缺位,企業技術供應鏈形成斷層;我認為第三是行業在經過低水平重復建設,生產能力盲目擴張過剩后,企業相互之間忙于應付市場的惡性競爭,對于自主創新,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必須清醒地看到,現在再講客觀已經沒有意義。國家將為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創造各種有利條件,企業研發投入將以150%的比例在稅前抵扣、加大折舊力度等等。政府政策的全方位扶持支持自主創新的大潮定將興起,若不能融入大潮,終將被淘汰。主機企業自主創新有成果。配套企業跟不上愿不了人家,數控磨床有大的發展,磨具跟不上,人家只有從國外進口。近年行業產品進口持續增加,去年磨料磨具進口分別為7.79萬噸和6500多噸,分別比上年增長 23.36%和13.15%。比我們出口增速快的多。如果我們的自主創新行動跟不上大潮,無疑進口越來越迅速增長,我們將失去市場。最多大家只能在微利或無利的低端產品上苦苦競爭。
那種說普通磨料磨具產品自主創新,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可能性不大是站不住的。曾經提到過,黃秉麟先生在涂附磨具現狀及展望中提出,2003年美國及西歐由傳統磨具開始轉為CMP的磨料磨具,即化學機械平面拋光微電子工業磨具,并預言2007年,美國磨料磨具生產總值達53億美元,從而結束磨料磨具從1997到2002年的徘徊局面。日本目前多個部門和高校聯合正在大力進行與以往的磨具概念不同的“高性能砂輪”的開發。所以說,行業自主創新是有文章可做的。何況除了技術,還有管理創新嘛。
再說磨料生產,你不采取創新措施降低資源消耗、降低能耗、降低污染物排放,非但你成本下不來,當地政府也不會答應你。
總之,企業不能自主創新并逐步取得成果,將越來越被動,以致被淘汰。
再就是,建議自主創新走合作之路。一是與相關主機企業合作,有條件的企業要想方設法與主機廠能建立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加大投入,聯合開發與之配套并滿足用戶要求的高端產品。二是與相關高校合作,如湖南大學、華中理工大學、東北大學、廣西大學、河南工業大學等都有磨削研究機構,清華大學等粉體工程等的研究。建設創新型國家,國家對科研研究將有大的投入,是他們的機遇,也是企業的機遇。還有就是要關注創新的深層內涵,即如何在企業的日常運行中創造出一種獨特性,這種獨特性能讓企業今后的一部分或大部分產品不再是簡單的復制。企業產品的真正的價值源泉就在于差異,這種由創新帶來的差異才能使其產品變得更有用、更有誘惑力。要做到這一點,要求企業同樣要建立一套調動全體勞動者特別是工程技術人員投入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把創新(技術和管理)當作大家的一種本能的逐利行動,努力把企業的自主創新活動向前推進,以推動企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持續發展,進而促進行業發展。
以上屬個人觀點,錯誤難免,僅供參考。
最后,仍祝大家高興而來,滿意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