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間6月7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通過東南亞四國光伏產品反傾銷、反補貼調查關于損害的初步裁定、委員會認為,有合理跡象表明,美國的產業因從東南亞四國(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進口的晶硅光伏電池(無論是否組裝成模塊)而遭受實質性損害。美國商務部預計于7月中旬作出反補貼稅初裁,10月初作為反傾銷初裁。相應關稅將于初裁通過后開始征收。
雙反調查中,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被指控傾銷幅度分別為271.28%、125.37%、81.22%、70.36;涉嫌的補貼率較低,僅為高于最低限度。傾銷幅度、補貼率是美國商務部確定關稅稅率的基礎。
東南亞是中國光伏企業出口美國的主要生產基地。此次雙反雖然不只波及中國企業,但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針對中國光伏制造在全球的優勢地位,基于此前一系列措施的“堵漏”和強化。此前,美國對中國生產的光伏產品發起過兩輪雙反調查,并通過《1974年貿易法》第201條、301條征收高額關稅,導致多家中國光伏企業在東南亞國際設廠出口美國。
近年來全球光伏需求不斷增加,中國光伏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已遠不如十年前。但另一方面,在各國市場降價內卷的當下,美國市場仍然維持著相對較高溢價,是當前為數不多的利潤市場。盡管在《通貨膨脹法案》的支持下,美國本土光伏產能擴產迅速,但在硅片、電池片等上游環節,美國幾乎沒有可用的本土產能。
隨著美國持續加碼貿易壁壘,中國光伏企業的東南亞產能走到了十字路口。
中國生產的電池、組件被全方面堵截后,光伏企業開啟海外布局。最普遍的做法是在東南亞設廠,利用中國進口的硅片等材料,在東南亞生產的電池和組件,再出口至美國。由此,東南亞取代中國成為美國進口光伏組件的主要來源,但背后主要是中國企業。東南亞的光伏產品,僅需征收“201”關稅(柬埔寨豁免)。2021年,針對“201”關稅,拜登政府提高電池片豁免額度至5吉瓦(GW)并豁免雙面組件的關稅。
據標普全球市場情報數據,2023年美國進口的光伏組件飆升至54GW,同比增長82%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的占比分別為29.8%、22.6%、20%、11.6%,東南亞四國合計約84%。美國組件的庫存也已遠超需求量。
據上海有色網(SMM)調研,中國組件企業在東南亞的組件生產基地通常開工率維持在80%以上,但自5月起,組件企業為預防風險逐步下調東南亞產業,5月,中國組件企業在東南亞產量約2.4GW,環比下降幅33.3%,開工率約56%;6月,中國組件企業在東南亞產量約1.3GW,環比降幅45.8%,開工率約30%。
據索比光伏網統計,截至2024年一季度,東南亞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產能分別達到8.2萬噸、34.2GW、69.6GW、93.2GW。其中,中國光伏企業在東南亞的產能占據顯著地位,硅片、電池片、組件產能分別達到27GW、45GW、50GW。
有消息稱隆基綠能在馬來西亞的光伏組件廠將從當周開始逐步關停,隆基在越南電池片工廠的五條產線也已經全部停工。6月5日,天合光能的泰國工廠也被傳停產,其中組件產線已于5月底停產,電池產線計劃6月13日左右停產。
面臨當前形勢,新一輪的出海產能規劃可能勢在必行。
據Infolink預測,到2024年底,美國的組件產能將達到56GW,但電池片產能僅約7GW,存在大量的電池片缺口。
目前美國囤的組件應該可以支撐今年需求,因此終端市場還未感受到影響。預計明年一季度后,會面臨供應緊張。價格上漲的局面。到時如何破局,將是擺在美國面前的問題。
資料來源:
《財經雜志》作者:鄭慧
*部分圖文由talentcapital整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