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FI指數連續第六周下跌,供給過剩帶來的負面影響已壓過紅海危機,運價低迷或將成為未來市場“新常態”。
根據上海航交所3月22日發布的最新數據,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指數下跌40.35點至1732.57點,周跌幅為2.27%,其中歐美四大主力航線運價均呈續跌趨勢。
上周,遠東到美西線每FEU運價下跌155美元至3,621美元,周跌幅4.10%;遠東到美東線每FEU運價下跌410美元至4,842美元,周跌幅7.81%;遠東到歐洲線每TEU運價下跌28美元至1,943美元,周跌幅1.42%;遠東到地中海線每TEU運價下跌90美元至2,887美元,周跌幅3.02%。
而在近洋線,遠東到日本關西每TEU運價較之前一周下跌1美元,為288美元;遠東到日本關東每TEU運價較之前一周下跌2美元,為300美元;遠東到東南亞每TEU運價較之前一周上漲1美元至281美元;遠東到韓國每TEU運價較之前一周持平,為158美元。
業界分析指出,2月上旬起船舶繞行好望角成為常態,巴拿馬運河通行數量也將自3月下旬起恢復正常,顯示供給瓶頸緩解,下半年集運公司能否維持獲利有待觀察,也使SCFI持續走跌,供過于求結構難扭轉。
市場人士指出,就目前觀察,貨物量仍未明顯增加,且美國線減船縮艙力度也沒有加大,因此運價才會每周往下修正,原本各大集運公司計劃在4月1日調漲亞洲到北美線的GRI(綜合附加費)機率不高,長榮海運、陽明海運、達飛輪船、赫伯羅特、中遠海運集團、海洋網聯船務(ONE)、HMM、以星航運8家集運公司此前曾計劃每TEU運價分別加收1000至2000美元不等。
其實各大集運公司早在3月1日曾就提出漲價計劃,最后卻是無疾而終。據報道,地中海航運已決定4月1日不會采取漲價行動,現行報價將沿用至4月14日,以目前貨物量來看,8大集運公司4月1日順利調漲的機率微乎其微,甚至4月中旬調漲的機率也不高,即使如愿調漲,頂多也僅有“1周行情”。
此外,中國目前已全面復工,但歐美通漲未明顯下降、利率仍高,持續影響消費力度,加上運力供給過剩,造成運價持續下修。馬士基指出,隨著新船陸續啟用,全球運力去年增長9%、今年預計增長11%,2025年預計再擴增7%。。
美國線長約即將在4月30日到期,集運公司為了簽訂較優的新年度長約價穩住基本盤,勢將采取控艙營運模式,減緩運價下跌壓力,靜待需求增長。接下來中國、歐美景氣榮枯,貨量是否增加改善供需結構,才是左右下半年集運公司營運好壞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