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7月28日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物流運行數據。2023年上半年,隨著社會經濟全面恢復常態化運行,物流需求整體呈現溫和復蘇。二季度上游產銷有所恢復,社會去庫存持續優化,物流服務供給充足能力提升,供應鏈各環節循環逐步暢通,社會物流成本穩中有降。
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160.6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8%,比1-5月提高0.3個百分點,二季度環比提高1.6個百分點,年內物流需求累計增長整體呈回升態勢。
綜合來看,供應鏈上下游向常態化運行軌道回歸,物流運行整體呈企穩趨好的發展狀態。從物流需求結構來看,工業品物流、農產品物流增速總體平穩,為社會物流總額恢復提供了有力支撐;民生消費物流實現較快增長,對社會物流總額增長的拉動明顯增強。與上年同期相比,民生消費、進口、再生資源等領域物流貢獻率有所提升,合計貢獻率近三成,拉動社會物流總額增長1.4個百分點。從不同領域看,結構分化趨勢顯現,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工業領域結構優化,物流需求升級動力明顯。
上半年,工業生產持續恢復,工業品物流總額同比增長3.8%,分別較1-5月份和一季度加快0.2和0.8個百分點。從月度看,二季度各月累計同比分別增長3.6%、3.6%、3.8%,呈總體回升態勢,其中超過六成行業物流總額實現增長,顯示工業物流整體回穩的態勢較為穩固。工業品物流結構持續優化,新動能不斷積聚,創新發展動能成為重要增長動力。上半年,裝備制造業物流總額同比增長6.5%,占比較上年同期提高1.4個百分點。航空制造、智能設備、新能源和半導體專用設備等領域物流總額增速均超過20%,高技術制造帶動物流需求增長的引擎作用繼續顯現。
二是民生消費物流恢復較快,多場景多領域同步改善。
上半年,單位與居民物品物流總額同比增長10.0%,增速比一季度提高4.1個百分點。二季度各類消費場景持續恢復,相關物流需求呈較快增長。一是線上線下消費物流同步回升,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0.8%,增速比一季度加快3.5個百分點,上半年實現快遞業務量超過600億件;便利店、百貨店等線下物流額增速均超過8%,零售消費和餐飲消費物流持續恢復。二是農村電商等重點領域消費物流連續回升,6月份農村電商物流業務量指數為128.4點,比上月上升3.3個點。平臺監測大數據顯示,“618”期間,農村地區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速比全部網絡零售額高2.8個百分點,農村電商物流需求實現加速發展。
三是進口物流量增長韌性較強,結構呈現分化。
上半年進口物流總額8.6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3.8%,增速比一季度提高1.9個百分點。我國進口實物物流規模整體穩中有升,展現了較強的韌性。從結構看,各領域進口量有所分化,農產品和大宗商品進口物流量持續增長,機電產品等制造品有所回落。大宗商品方面,上半年,能源、礦砂、糧食等大宗商品進口量同比增加17.1%;工業制造品方面,受到部分國家出口限制等因素影響,機床、集成電路等進口物流量均有下降。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表示,上半年,隨著上游需求穩步恢復,物流供給同步增量提質,加之多部門出臺物流政策保暢通、降成本相關政策逐步顯效,經濟循環暢通有所改善,物流運行成本整體有所回落。
綜合來看,上半年物流運行延續恢復勢頭,供應鏈循環進一步暢通。二季度部分項指標雖有波動但總體恢復勢頭較好,物流運行效率有所改善,單位物流成本穩中有降。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指出,從全年來看,支撐物流穩定恢復的有利條件依然較多,物流需求有望繼續擴大。一是物流需求潛力尚存。今年以來我國產業結構、消費升級呈現較快的恢復發展勢頭,工業制造創新動能持續增強、鄉村振興有效實施,高技術物流、農村物流等領域有望實現較快增長,有利于物流需求潛力進一步釋放。二是物流企業預期穩中向好。6月份物流業景氣指數中的業務活動預期指數連續6個月在55%左右高景氣區間,鐵路運輸業、航空運輸業和多式聯運領域業務活動預期指數分別達到57.9%、62.5%和57.1%,表明物流企業對市場前景看好。三是物流運行環境繼續改善。各地區各部門持續出臺物流領域實施政策,保障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暢通,維護物流運行秩序,助企紓困,助力物流運行穩定恢復。
隨著下半年國家提出的進一步擴大內需,提振汽車、電子產品、家居等領域,整治亂收費、鼓勵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強民生保障等系列發展方向的明確定位,同時結合物流產業具有巨大的潛力和良好的韌性,社會物流需求長期向好的趨勢將更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