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圣泉集團舉行投資者說明會,詳述公司擬投資24.8億元建設年產10萬噸生物基硬碳負極材料項目。會上,圣泉集團董事長唐一林表示,公司生物炭材料(硬碳前驅體)和硬碳負極材料的研發成功,再度打開了圣泉集團生物質化工產業鏈的新空間。
公告顯示,公司年產10萬噸生物基硬碳負極材料項目擬投資24.8億元,建設周期預計18個月,預計2023年上半年建成1萬噸。目前,該項目已通過項目備案,并完成了主體生產設備選擇。
據介紹,生物基硬碳負極材料作為“圣泉生物溶劑法”生物精煉一體化產業布局的最新成果,核心在于生物炭為自己生產,其可控性高、均一穩定,利用其制備的硬碳負極材料具有生物質和樹脂的雙重特性,因此極片壓實密度高,不低于1.1g/cm3。另一特點在于產品性能穩定,一致性高,其第一代硬碳產品具有300mAh/g左右的克容量,首效≥88%。第二代硬碳負極材料目前已經經過實驗室測評,產品容量超過330mAh/g、首效超過90%,壓實密度也得到進一步提升,無疑更具優勢。目前圣泉集團已與武漢大學達成技術合作,也與山東大學成立“新材料與碳中和產業技術研究院”,通過校企聯合會有更多創新利好接踵而至。
圣泉硬碳前驅體生物炭生產技術采用自主研發的“圣泉生物溶劑法”生物質精煉技術生產,將秸稈中碳含量高且易于成炭的木質素、部分半纖維素和纖維素所形成的多糠類組分有選擇性的溶解到生物溶劑中,在生物溶劑中發生分子間重排以及分子內重排,在重排中,遷移分子或基團完全游離并脫離原來的體系,然后與新體系進行重新排列連接,通過重排等分子設計手段按照工藝要求重新進行樹脂化,形成生物基樹脂,進一步加工形成硬碳材料的優質生物炭。該生物炭經過煅燒等工序處理,即獲得壓實密度較為理想的優質硬碳電池負極材料。
作為生物基硬碳負極材料前驅體的生物炭還可用于制備合成氨、生物基甲醇等大宗基礎化工產品,除作為化肥、基礎化工原料外,亦可作為新型燃料用于車船等交通運輸工具,綠色環保,有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高度契合碳中和發展總趨勢,國內外市場空間巨大。
據了解,圣泉生物基硬碳負極材料的基礎原材料為秸稈,本身具有產量規模大、成本低、可再生等特點,更重要的是在制備過程中實現對秸稈的“吃干榨凈”,可以副產纖維素及纖維素制品、納米纖維素、糠醛、乙酸、鉀鹽等產品。此前在大慶投資建設的“100萬噸/年生物質精煉一體化(一期工程)項目”,已完成單機試車、聯動試車,試生產過程已打通工藝流程,生產出符合指標要求的生物炭、紙漿、紙制品、糠醛等系列產品。裝置各項工藝指標及操作參數已趨于穩定,預計在2023年2月份基本達到設計負荷。
目前硬碳負極材料以進口產品為主,產品價格約為19萬元/噸,國內部分企業價格也在8萬元/噸左右。本次年產10萬噸生物基硬碳負極材料項目量產后,圣泉硬碳負極材料產品價格預計在6.5萬元/噸,隨著設計產能的逐漸達產,還有一定降幅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