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市標——“三山一水”雕塑:福州城內于山、烏山、屏山“三山”鼎峙,閩江宛如綠帶穿城而過。史載,五代梁開平二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于山、烏山、屏山圈入城內,形成了福州“山在...
市標——“三山一水”雕塑:福州城內于山、烏山、屏山“三山”鼎峙,閩江宛如綠帶穿城而過。史載,五代梁開平二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于山、烏山、屏山圈入城內,形成了福州“山在城中、城在山內”的獨特風貌。“三山一水”成為榕城主要標志,故福州亦稱“三山”。
市樹——榕樹:福州植榕,古已成風。特別是北宋時期,太守張伯玉倡導“編戶植榕”,“滿城綠蔭,暑不張蓋”,使福州又有了“榕城”的美稱。榕樹四季常青、枝榮葉茂、雄偉挺拔、生機盎然,象征著福州城市精神風貌。福州城區現有古榕樹近千株。位于福州國家森林公園內的這株千年古榕被譽為福州第一大榕,樹高20米,樹冠地面投影面積達1330多平方米,蔚為壯觀。相傳,北宋冶平年間,三位武官在此練武時植下這株榕樹。每當春回大地之時,古榕約有一半樹冠首先萌芽,待老葉子逐漸落光,另一半樹冠則新葉初萌,形成層次分明、色彩不一的怡人景象。
市果——福桔:福州盆地盛產柑桔,尤以桔子為最,且皮薄、色紅、汁多、味甜,風味獨特,稱為“福桔”。福桔成熟期恰在歲末,福州風俗以“紅”見好,且“桔”與“吉”音似,所以成為民間吉祥物和賀年贈品。
市花——茉莉花:福州特產,產量和質量都居全國之首。茉莉花每年暮春初夏開花,有單瓣、重瓣、單葉、復葉之分。花色有紅白兩種,以白花為主。茉莉花花香清雅,可用于制作茉莉花茶、提煉香料等。
民間工藝品——“福州三寶”、“榕城三絕”:傳統工藝品脫胎漆器、牛角梳、紙傘被稱為“福州三寶”。具有1500多年歷史的壽山石雕與脫胎漆器、軟木畫被譽為“榕城三絕”。
軟木畫,以質地松軟的栓樹皮為材料,經手工精雕巧鏤,制成山水、園林、花鳥等圖景,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濃厚的民族特色。
紙傘,選料考究,做工精細,品種繁多,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裝飾觀賞效果。
脫胎漆器,與北京景泰藍、江西景德鎮瓷器并稱中國傳統工藝“三寶”。
牛角梳,造型美觀,結實耐用,溫潤而不掛發,去垢而不沾,解癢而不痛,深受海內外賓客的喜愛。
飲食文化——以福州菜肴為代表的閩菜,歷史悠久,品種繁多,選料精細,制作嚴謹,為我國八大菜系之一,在烹飪界獨樹一幟,在海內外素有盛名。閩菜之首佛跳墻,原料珍貴,制作講究,湯濃味厚。雞湯氽海蚌,制法獨特,湯清味醇,清新靚麗,號稱百菜之后。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雞、香芋鴨等福州名菜也獨具特色。風味小吃也是福州飲食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按制作原料分類,可分為米類、粉類、淀粉類、干果類、肉類和海鮮類等,尤以米、豆、糖為主要原料的?最為著名。春節期間的紅、白年糕,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的粽子,冬至的搓?等,是福州群眾喜愛的傳統食品。近年來,福州聚春園大酒店的“太極芋泥”,安泰樓、美食園的“鍋邊糊”、“肉丸”、“魚丸”、“扁肉燕”等獲得了“中華名小吃”稱號。
傳統藝術——閩劇、評話、十番:閩劇又稱“福州戲”。明代,昆山腔、弋陽腔等傳入福州,福州方言戲曲逐漸興起。清光緒初到辛亥革命前后,稱“閩班”。1924年,鄭振鐸先生出版傳統劇目《紫玉釵》等,正式以“閩劇”取代了“閩班”的稱號。評話是福州地區主要曲藝品種,講究唱、說、做、表,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譽。十番原名“協歡”,意為聲協和而成歡,是福州主要地方樂曲之一,由民間龍燈舞演變發展而來,曲調悠揚動聽。
福州民間習俗可分為節俗、婚喪壽事俗、鄉俗、食俗、穿戴俗五大類別,主要有鬧花燈、踩高蹺、舞龍燈、舞獅子、賽龍舟、登高等民俗活動。
市樹——榕樹:福州植榕,古已成風。特別是北宋時期,太守張伯玉倡導“編戶植榕”,“滿城綠蔭,暑不張蓋”,使福州又有了“榕城”的美稱。榕樹四季常青、枝榮葉茂、雄偉挺拔、生機盎然,象征著福州城市精神風貌。福州城區現有古榕樹近千株。位于福州國家森林公園內的這株千年古榕被譽為福州第一大榕,樹高20米,樹冠地面投影面積達1330多平方米,蔚為壯觀。相傳,北宋冶平年間,三位武官在此練武時植下這株榕樹。每當春回大地之時,古榕約有一半樹冠首先萌芽,待老葉子逐漸落光,另一半樹冠則新葉初萌,形成層次分明、色彩不一的怡人景象。
市果——福桔:福州盆地盛產柑桔,尤以桔子為最,且皮薄、色紅、汁多、味甜,風味獨特,稱為“福桔”。福桔成熟期恰在歲末,福州風俗以“紅”見好,且“桔”與“吉”音似,所以成為民間吉祥物和賀年贈品。
市花——茉莉花:福州特產,產量和質量都居全國之首。茉莉花每年暮春初夏開花,有單瓣、重瓣、單葉、復葉之分。花色有紅白兩種,以白花為主。茉莉花花香清雅,可用于制作茉莉花茶、提煉香料等。
民間工藝品——“福州三寶”、“榕城三絕”:傳統工藝品脫胎漆器、牛角梳、紙傘被稱為“福州三寶”。具有1500多年歷史的壽山石雕與脫胎漆器、軟木畫被譽為“榕城三絕”。
軟木畫,以質地松軟的栓樹皮為材料,經手工精雕巧鏤,制成山水、園林、花鳥等圖景,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濃厚的民族特色。
紙傘,選料考究,做工精細,品種繁多,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裝飾觀賞效果。
脫胎漆器,與北京景泰藍、江西景德鎮瓷器并稱中國傳統工藝“三寶”。
牛角梳,造型美觀,結實耐用,溫潤而不掛發,去垢而不沾,解癢而不痛,深受海內外賓客的喜愛。
飲食文化——以福州菜肴為代表的閩菜,歷史悠久,品種繁多,選料精細,制作嚴謹,為我國八大菜系之一,在烹飪界獨樹一幟,在海內外素有盛名。閩菜之首佛跳墻,原料珍貴,制作講究,湯濃味厚。雞湯氽海蚌,制法獨特,湯清味醇,清新靚麗,號稱百菜之后。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雞、香芋鴨等福州名菜也獨具特色。風味小吃也是福州飲食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按制作原料分類,可分為米類、粉類、淀粉類、干果類、肉類和海鮮類等,尤以米、豆、糖為主要原料的?最為著名。春節期間的紅、白年糕,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的粽子,冬至的搓?等,是福州群眾喜愛的傳統食品。近年來,福州聚春園大酒店的“太極芋泥”,安泰樓、美食園的“鍋邊糊”、“肉丸”、“魚丸”、“扁肉燕”等獲得了“中華名小吃”稱號。
傳統藝術——閩劇、評話、十番:閩劇又稱“福州戲”。明代,昆山腔、弋陽腔等傳入福州,福州方言戲曲逐漸興起。清光緒初到辛亥革命前后,稱“閩班”。1924年,鄭振鐸先生出版傳統劇目《紫玉釵》等,正式以“閩劇”取代了“閩班”的稱號。評話是福州地區主要曲藝品種,講究唱、說、做、表,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譽。十番原名“協歡”,意為聲協和而成歡,是福州主要地方樂曲之一,由民間龍燈舞演變發展而來,曲調悠揚動聽。
福州民間習俗可分為節俗、婚喪壽事俗、鄉俗、食俗、穿戴俗五大類別,主要有鬧花燈、踩高蹺、舞龍燈、舞獅子、賽龍舟、登高等民俗活動。